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多花兰

多花兰(学名:Cymbidium floribundum)是兰科兰属的一种附生植物。花茎直立或稍倾斜,花序长20~30cm,着花20~40朵,花红褐色。叶长椭圆形,2~4枚着生于大型的假鳞茎上。生于林中或林缘树上,或溪谷旁透光的岩石上或岩壁上,海拔100-3300米。分布于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多花兰其叶革质肥厚,并具有光泽,抗旱防寒力强,花色繁丽多姿,亦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是较理想的盆栽花卉之一。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多花兰

别名:

蜜蜂兰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单子叶植物纲

目:

微子目

科:

兰科

亚科:

兰亚科

族:

树兰族

属:

兰属

亚属:

兰亚属

种:

多花兰

分布区域:

东、南亚

形态特征

附生植物。假鳞茎近圆柱形,长1.5~2.5 cm,宽约1 cm,包藏于宿存的叶基内。

植物形态 叶2~4枚,近直立,矩圆状倒披针形,革质,长22~27 cm,宽3.5~4.7 cm,先端急尖或钝,具明显的中脉,基部明显具柄;叶柄纤细,长15~23 cm,宽4~5 mm,腹面有槽,关节位于近中部。

花草发自假鳞茎基部,下垂或外弯,长36~50 cm,近基部具数枚鞘;花序长20~30 cm,具20~40花;花苞片卵状披针形,长4~5 mm;花梗和子房长1.5~2 cm;花浅褐色,直径3~3.5 cm;萼片与花瓣有浅紫色脉和细斑点;唇瓣有浅紫色晕,基部有浅紫色细斑点,在中部两侧有2个深紫色斑块,唇瓣3裂,约等长于花瓣,上面具乳突,侧裂片近半圆形,直立,有紫褐色条纹,边绿紫红色,中裂片近圆形,稍反折,紫红色,中部有浅黄色晕,唇盘从基部至中部具2条平行的褶片,褶片黄色;萼片近相等,萼片狭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20~22 mm,宽6~7 mm,先端渐尖,红褐色,中部略带黄绿色,边缘稍向后反卷。

花瓣狭椭圆状披针形,长16~19 mm,宽5.5~6 mm,先端渐尖;唇瓣近菱形或倒卵状菱形,长13~15mm,宽约10 mm,不裂或有时不明显3裂,沿先端边缘皱波状,稍下弯,近中部或中裂片基部有2枚拼眠体;蕊柱长1~1.2 cm,稍弧曲,有短的蕊柱足;花粉团2个,有裂隙。

夏季开花,花期3~4月。 ;花红褐色,无香气。

查看全部

生长分布

生于林中或林缘树上,或溪谷旁透光的岩石上或岩壁上,或石缝沉积的腐殖壤土之中,有机质含量较高,PH值一般在4.5-5之间 ,海拔100-3300米。

产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东部、贵州、云南西北部至东南部 ;印度、尼泊尔、泰国、越南也有分布。

查看全部

栽培技术

盆栽管理

家庭盆栽多花兰一般用分株法繁殖,采用腐叶土,山灰,砂、干牛粪或腐熟的鸡鸭粪作培养土,配比以4:2:2:2为宜。多花兰虽抗干旱,但栽培时在夏季仍不能放置阳光直射处,以防过度暴晒而生长不良,叶面产生日灼。因此,夏秋应加强遮荫管理,荫蔽度在60%即可安全度夏,在空气干燥时每天可对叶面喷水一至二次,为了防止根系腐烂,平时谨防盆土过湿和吸水过多。多花兰在生长旺盛期每一至二周施一次腐熟的畜蹄片水或稀薄的饼肥水。人冬后可进行一次翻盆松土,同时除去枯叶腐根,加施一些有机肥或骨粉,以利于次年春芽的萌发和早春花芽的分化有足够的养料供给。


药用价值

多花兰的根可作为药用部分,夏、秋采收,除去地上部分,洗净、晒干。性味辛、平。滋阴清肺,化痰止咳。主治百日咳、肺结核咳嗽、咯血、头晕腰痛、尿路感染、月经不调、 风湿痹痛。

多花兰的假鳞茎亦可作为药用部分,性味甘、淡、微涩、平。清热解毒,补肾健脑。   应用:1.跌打损伤、扭挫伤腰痛。假鳞茎9~15克,水煎服(可况酒)。研粉则用6克左右,白酒调服。另以适量浸酒外搽。或配山乌龟、臭牡丹根捣烂敷。   2.肾虚腰痛。假鳞茎15克,女贞、火把果(救兵粮)、金樱子、瓦韦各9克,水煎服。   3.神经衰弱、头昏头痛。假鳞茎30克,大枣10个,煎水或炖猪瘦肉吃。

全草:辛,平。清热解毒,滋阴润肺,化痰止咳。用于瘰疬,石淋,小儿夜啼,淋浊,带下病,疮疖。

查看全部

下属介绍

变种: 变种:台兰 台兰(Cymbidium floribundum var.pumilum),又称小蜜蜂兰、蒲兰、金棱边、蜂子兰、串兰、方兰。台兰与原种多花兰甚相似,但较矮小,叶片短而窄,假鳞茎也较小。叶片光亮,叶脉也不像多花兰那样明显。花茎长15~30厘米,直立或向斜上方生长,挺直,有花15~40朵,花稍小,红褐色,无香味。花期4~5月份。中国栽培较普及,在日本栽培较多。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北、湖南、江西、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区。

变型:Cymbidium floribundum f. virescens

查看全部

保护级别

野生多花兰属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物种。


研究情况

播种在Knudson C培养基上的多花兰种子移入25℃暗条件下培养,从播种至发芽,需经半年以上时间。各种子发芽期不一致,先后可长达一年。首先,由于胚的吸水膨大突破种皮,以后发育成原球茎,且在原球茎的外表面也长满了根毛状物(图1),在原球茎上同样可看到茎顶分生组织的构造(图2)。在暗条件下,大多数的原球茎不直接诱导子叶的分化,而是由原球茎上的茎顶分生组织的基部细胞部分突出成为瘤状,约由5~10个细胞组成,分生组织顶端部分细胞发育成根毛状物,这样不断长出的瘤状物与根毛状体,构成了根状茎。当根状茎长度约2~3毫米时,开始分化似叶构造物,但只呈弱小的鳞片状叶,紧贴于根状茎的茎顶分生组织,不可能进一步分化成子叶(图3)。

当原球茎和原球茎诱导成根状茎转入25℃、2000勒克斯、8小时光照条件下培养,很快就发生了变化,由原球茎直接分化成幼苗的频率显著提高,根状茎在光的诱导下,很快由根状茎构造转变成地上茎构造,原根状茎的分生组织及其周围组织构造发生变化。根状茎上长出的瘤状物和根毛状体的情况已不再发生,靠顶端的鳞片叶的腋芽开始膨大,5天后已有明显腋芽膨大,10天后,腋芽已发育成一完整的地上部芽体构造,且具3~4片叶,成为单子叶植物特有的构造(图4)。有的根状茎在光条件下还可以从多处分化成苗(图5)。在扫描电镜下同样可观察到进一步发育完整的带有根、茎、叶分化的幼苗(图6)。

分化标记图

多花兰种子发芽至幼苗形成的形态观察:   图1:原球茎表面长有根毛状物×36;   图2:原球茎上的苗端分生组织(箭头)×36;   图3:根状茎(箭头A)、根状茎上的瘤状物(箭头B)、根毛状体(箭头C)、鳞片状小叶(箭头D)×32;   图4:具有单子叶植物叶原体形成的特征×48;   图5:在光诱导下根状茎上多处地方分化或苗×20;   图6:带有根、茎、叶分化的幼苗×26.

多花兰核型 凭证标本:SCIBAS 751049   取材:根尖   材料来源:中国广东华南植物园程式君教授赠   倍性:2n=2x=40

序号

相对长度/%(S+L=T)

相对长度系度

着丝/%

臂比(Long/Short)

类型

1

2.762

3.470

6.232

1.246

44.320

1.256

m

2

2.266

3.506

5.772

1.154

39.258

1.547

m

3

2.160

3.541

5.701

1.140

37.888

1.639

m

4

2.550

2.868

5.418

1.084

47.065

1.125

m

5

2.231

3.116

5.347

1.069

41.724

1.397

m

6

2.266

3.010

5.276

1.055

42.949

1.328

m

7

2.408

2.833

5.241

1.048

45.945

1.176

m

8

2.195

2.904

5.099

1.020

43.048

1.323

m

9

2.195

2.797

4.992

0.998

43.970

1.274

m

10

2.231

2.762

4.993

0.999

44.683

1.238

m

11

1.841

3.116

4.957

0.991

37.139

1.693

m

12

1.948

2.939

4.887

0.977

39.861

1.509

m

13

2.018

2.833

4.851

0.970

41.600

1.404

m

14

2.160

2.514

4.674

0.935

46.213

1.164

m

15

1.948

2.620

4.568

0.914

42.644

1.345

m

16

1.771

2.762

4.533

0.907

39.069

1.560

m

17

1.983

2.514

4.497

0.899

44.096

1.268

m

18

1.735

2.656

4.391

0.878

39.513

1.531

m

19

1.416

2.904

4.320

0.864

32.778

2.051

sm

20

1.771

2.479

4.250

0.850

41.671

1.400

m

* 随体长度未计算在内   核型公式:38m(2SAT)+2sm   核型分类:2A   臂指数:80   最长染色体/最短染色体:1.47   臂比>2染色体的比例:0.05   核型不对称系数:58.14   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16M2+24M1

  

查看全部

物种区别

多花兰(Cymbidium floribundum)与果香兰(Cymbidium suavissimum)不仅叶片的形态相似,而且花莛均直立,莛花均50余朵,很容易误认。它们的区别点在于:

①花之色、香不同。多花兰之花为红褐色,而果香兰为黄绿色;多花兰无香气,而果香兰有水果香气。   ②花期不同。多花兰比果香兰早开花1个月。   ③株叶有异。多花兰假鳞茎不明显;而果香兰之假鳞茎长而硕大。多花兰叶较少而短;果香兰之叶数较多,且长且宽。多花兰叶基关节明显、全缘;而果香兰叶基套合、全缘。   ④分布有别。多花兰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西藏和东南亚半岛、印度;而果香兰仅分布于云南和缅甸。

查看全部

兰属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看了又看

热门图片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查看全部+
  • 西藏虎头兰:附生植物;假鳞茎椭圆状卵形或长圆状狭卵形,长5-11厘米,宽2-5厘米,…
  • 莎草兰是兰科兰属的附生草本植物。假鳞茎近卵形,稍有香气,奶油黄或淡黄绿色,有时略有淡粉红色晕,…
  • 寒兰是兰科兰属的地生草本植物。茎为椭圆形;叶呈带状,尾部修长渐尖,叶脉较明显;每秆花枝开5-12朵,…
  • 兰花:附生或地生草本,叶数枚至多枚,通常生于假鳞茎基部或下部节上,二列,带状或罕有倒披针形至狭椭圆…
  • 兔耳兰,是兰科兰属的半附生草本植物。茎近扁圆柱形或狭梭形;叶倒披针状长圆形至狭椭圆形;花通常白色至淡绿色,花瓣近长圆形,上面有紫栗色中脉和色斑,唇瓣近卵状长圆形,花葶从假鳞茎下部侧面节上发出,直立,花苞片披针形;萼片倒披针状长圆形;蒴果狭椭圆形;花期5-8月;果期10-12月。兔耳兰原产于中国华南、西南地区和台湾省,分布于中国广东、海南、广西、湖南、福建、台湾等地,日本,越南、尼泊尔、锡金、印度也有分布。兔耳兰喜温暖和湿润的气候条件,耐寒能力差,要求很高的空气湿度,对土壤含水量要求不高,但是土壤必须通气透水。兔耳兰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属于无危。兔耳兰的繁殖方式一般为播种方式和分株方式。据《云南天然药物》记载,兔耳兰有润肺的功效,用于肺燥咳嗽,便秘等症状,还可用于祛风除湿、强筋骨、清热解毒、消肿等症状。兔耳
  • 碧玉兰 Rchb. f.)是兰科兰属附生植物。假鳞茎窄椭圆形,略扁;叶带形,…
  • 春剑 Y. S. Wu & S. C. Chen)是兰科兰属的地生草本植物。叶带形,质地坚挺,…
  • 大花蕙兰,兰科兰属的常绿附生草本植物。大花蕙兰的假鳞茎椭圆形,粗大;根多为肉质圆柱状,粗壮肥大,…
已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