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红喉歌鸲

红点颏(学名:Calliope calliope):是鸟纲、鸫科的鸣禽。又名西伯利亚歌鸲。体长14-17厘米,体重16-27克。雄鸟头部、上体主要为橄榄褐色。眉纹白色。颏部、喉部红色,周围有黑色狭纹。胸部灰色,腹部白色。雌鸟颏部、喉部不呈赤红色,而为白色。虹膜褐色。嘴暗褐色。脚角色。

红点颏属地栖性迁徙候鸟,藏于森林密丛及次生植被;一般在近溪流处。跳跃,或在附近地面奔驰,多位于距水不远的地面上。善鸣叫,善模仿,鸣声多韵而婉转,十分悦耳。常在平原丛,芦苇及小树林中活动,轻巧跳跃,走动灵活。是食虫性鸟类,以昆虫为食,主要吃直翅目、半翅目和膜翅目等昆虫,也吃少量植物性食物如果实。分布于西伯利亚、蒙古、日本、朝鲜、印度、孟加拉、缅甸、中南半岛、中国大陆及台湾等地。

与蓝喉歌鸲、蓝歌鸲称为歌鸲三姐妹,是中国名贵笼鸟。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红点颏

别名:

西伯利亚歌鸲、…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纲:

鸟纲

亚纲:

今鸟亚纲

目:

雀形目

科:

鸫科

属:

歌鸲属

种:

红点颏

亚种:

亚种

命名者及年代:

同义学名:

( )

保护级别:

无危 标准

红点颏形态特征

红点颏雄鸟体羽大部分为纯橄榄褐色,额和头顶较暗沾棕褐色,眉纹和颧纹白色,眼先、颊黑色,耳羽橄榄褐色,有时微具细的淡褐色和沙褐白色羽干纹。两翅覆羽和飞羽暗棕褐色,外翈羽缘棕色。尾上覆羽橄榄褐色微沾黄棕色,尾羽暗杰褐色,羽缘浅棕色。下体颏、喉赤红色,外围以黑色的边缘,胸灰色功灰褐色,腹白色有时微沾浅棕黄色,两胁和尾下覆羽沙褐或棕褐色。

雌鸟羽色和雄鸟大致相似,但颏、喉部不为赤红色而为白色,胸沙褐色,眉纹和颧纹淡黄色且不明显。老的雌鸟颏、喉均沾染红色,其余和雄鸟相似。

虹膜褐色或暗褐色,鸟喙黑褐色或暗褐色,基部较浅淡,脚角色或角黄色。

大小量度:体重♂16-27克,♀15-23克;体长♂135-178毫米,♀127-160毫米;嘴峰♂10-14毫米,♀11-14毫米;翅♂69-81毫米,♀67-75毫米;尾♂50-71毫米,♀48-63毫米;跗蹠♂26-32毫米,♀25-30毫米。(注:♂雄性;♀雌性)

查看全部

红点颏栖息环境

主要是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次生阔叶林和混交林中,也栖于平原地带繁茂的草丛或芦苇丛间,尤其喜欢靠近溪流等近水地方。由于是地栖鸟类,在迁徙期时,容易在荆棘高丛,高的干草丛,麦田,豆角地,玉米地,棉花地,高粱地或芦苇塘见到它们的身影,偶尔也会在绿化带或树林及果树园见到。迁徙总是不会离开水源很远,很少走山地或盆地,多走平原及沿海,迁徙时大面积见于在中国华北平原及沿海地区。


红点颏生活习性

红点颏属迁徙性鸟,夏天在中国最北边繁殖,秋末迁徙到中国最南部越冬。一年春秋迁徙两次路过青岛,迁徙时寂静无声,不易被人察觉。 红蓝点颏都是在夜间靠星象及磁场导航迁徙,白天休息。 在春季由冬季的栖息地返回出生地繁殖。

这种鸟是地栖性的候鸟,一般它不在大树上活动,而在地面快速奔驰。喜欢在地面上活动,常在平原的繁茂树丛、灌木丛、芦苇丛、草丛中间跳跃,或在附近地面奔驰。大多在近水地面觅食,随走随啄,也在灌木丛低枝上觅食。在地上疾驰时,经常稍稍停顿并将尾羽展开如扇。常在来原、芦苇丛、沼泽地欢快地跳跃。善模仿蟋蟀、纺织娘、油葫芦、金钟儿等虫的鸣声。红点颏是食虫鸟,主要吃直翅目、半翅日、膜翅目的昆虫。

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少量植物性食物。主要吃直翅目、半翅目和膜翅目等昆虫,也吃果实。

红点颏雄鸟羽色美丽,并善于鸣叫,一般在晨、昏至夜晚鸣叫,鸣声多韵婉转而细柔,美妙动听,十分悦耳。善仿昆虫、蟋蟀,油葫芦,金铃子、金钟子鸣叫,尤其是在发情其鸣声更悦耳。

查看全部

红点颏分布范围

原产地:不丹、柬埔寨、中国、香港、印度、日本、哈萨克斯坦、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韩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蒙古、缅甸、尼泊尔、菲律宾、俄罗斯联邦、泰国、越南。

旅鸟:文莱达鲁萨兰国、加拿大、丹麦、埃及、芬兰、德国、冰岛、意大利、马来西亚、帕劳、瑞典、英国、美国。

繁殖于中国东北、青海东北部至甘肃南部及四川。越冬于中国南方、台湾及海南岛。地区性非罕见鸟。

红点颏分布图

查看全部

红点颏繁殖方式

繁殖期为5-7月份,繁殖期发出多韵而悦耳的鸣声,常清晨、黄昏以至月夜歌唱。营巢于灌丛或草丛掩蔽的树丛的地面上,由杂草、嫩根、枯叶等材料组成椭圆形巢,巢上面封盖成圆顶,平时由巢侧面开一进出口。巢的周围有茂密的灌木或杂草等掩护,不易被人发现。每窝产卵4-5枚,卵有光泽呈蓝绿色,孵化期约为14天。雏鸟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雏鸟在巢期13天左右。


红点颏亚种分化


红点颏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全球种群规模尚未确定,尽管在欧洲,繁殖种群估计为1,000-1,200对,相当于2,000-2,400个成熟个体(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5),欧洲占全球范围的5%以下。全部物种数量估计包括:中国约有10,000-100,000个繁殖对,约有1,000-10,000个正在迁移的个体和约1,000-10,000个越冬的个体;中国台湾岛约有1,000-10,000只移徙个体和1,000-10,000名越冬个体;在韩国约有10,000-100,000个繁殖对和约1,000-10,000个个体;在日本约有10,000-100,000个繁殖对,约有1,000-10,000个迁徙个体和约50-1,000个越冬个体,在俄罗斯有约10,000-100,000个繁殖对和约1,000-10,000个迁徙个体。

趋势判断:如果没有任何下降或严重威胁的证据,则怀疑物种数量稳定。欧洲人口趋势未知(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5)。

查看全部

鹟科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看了又看

热门图片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查看全部+
  • 斑背燕尾是鹟科、燕尾属中型鸟类,体长24-25厘米。额至头顶前部白色,其余头、颏、喉、胸黑色,…
  • 金色林鸲是鹟科、鸲属小型鸟类,体长12-15厘米。头顶至背黄橄榄绿色,眼先和头侧黑褐色,眉纹金橙黄色。…
  • 蓝短翅鸫为鹟科短翅鸫属动物,俗名白眉短膀。…
  • 蓝矶鸫是中等体型的青石灰色矶鸫,雄鸟上体几乎纯蓝色,两翅和尾近黑色;下体前蓝后栗红色。雌鸟上体蓝灰色,…
  • 白顶䳭为鹟科、䳭属小型鸟类,体长14-17厘米。雄鸟头顶至后颈白色,头侧、背、两翅、颏和喉黑色,…
  • 柳莺属于雀形目柳莺科鸟类,鸣禽类,俗称柳串儿或槐串儿,是我国最常见的、数量最多的小型食虫鸟类。…
  • 台湾林鸲小型鸟类,体长约12厘米。雄鸟头和喉黑色,一条宽阔的白色眉纹在黑色头部极为醒目。背、肩黑色。…
  • 栗背短翅鸫为鹟科短翅鸫属的鸟类。分布于印度…
已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