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尾鹟(学名:Culicicapa ceylonensis):体重6-11克,体长102-130毫米。是一种体型小而独具特色的鹟。头偏灰,略具羽冠,嘴扁平,嘴基宽阔几成等边三角形,嘴须发达长而多,几达嘴端口;头顶至后颈黑灰色,背橄榄绿色,两翅和尾黑灰色,翅上覆羽和飞羽羽缘橄榄黄绿色。喉、胸灰色,其余下体黄色。虹膜褐色,嘴上嘴黑色,下嘴角质色,脚黄褐色。
一般常见于森林,最常见于海拔1000-1600米的山地麓林,但在喜马拉雅山脉从低地至海拔2000米均有记录。喧闹活跃,在树枝间跳跃,不停捕食及追逐过往昆虫。常将尾扇开。多栖于森林的底层或中层。常与其他鸟混群。分布于印度至中国南方、东南亚、马来半岛及巽他群岛。
(概述图片参考资料来源: )
基本信息
方尾鹟雌雄羽色相似。额、头顶、枕、后颈暗灰色或黑灰色,有的头顶沾褐呈暗褐灰色,头侧、颈侧灰色。背、肩、腰、尾上覆羽亮黄绿色或橄榄绿色,腰部鲜亮色,月时几纯黄色。翅上覆羽橄榄绿黄色,飞羽暗褐色,外翈羽缘黄色,头两枚初级飞羽黄色羽缘较窄,其余飞羽黄色羽缘较宽,尤以次级飞羽外翈羽缘较宽阔。尾褐色,尾羽羽缘绿黄色。颏、喉、胸和颊灰色,其余下体黄色。
虹膜暗褐色,上嘴黑色,下嘴角褐色,脚本肉黄色或肉色。
大小量度:体重♂7-11克,♀6-11克;体长♂102-130毫米,♀110-126毫米;嘴峰♂8-11毫米,♀7-10毫米;翅♂54-66毫米,♀56-64毫米;尾♂48-60毫米,♀48-58毫米;跗蹠♂11-14毫米,♀12-14毫米。(注:♂雄性;♀雌性)
主要栖息于海拔2600米以下的常绿和落叶阔叶林、针叶林、针阔叶林混交林和山边林缘灌丛与竹林中,尤其喜欢山边、溪流与河谷沿岸的树林和灌丛,也出入于农田、地边和村寨附近的次生林和人工林以及果园。
方尾鹟在中国多数地方为夏候鸟,在云南为留鸟,广东和香港为冬候鸟。通常3月末4月初即已迁来贵州、四川等繁殖地,10月开始回迁。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也集成3-5只的小群。树栖性,多在树上和枝叶间活动和觅食,也常到林下和林缘灌丛中活动觅食,有时甚至下到地上追捕昆虫,但更多的时候还是通过飞行捕食。鸣声为清晰甜美的哨音chic… chiree-chilee,重音在两音节的第一音,最后音上升;也发churrru的嘟叫声及轻柔的pit pit声。
主要以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膜翅目等昆虫和昆虫的幼虫为食,也吃蝗虫、甲虫、蜘蛛等其他无脊椎动物性食物。
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文莱达鲁萨兰国、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斯里兰卡、泰国、越南。
在中国分布于西藏、四川、甘肃、陕西、湖北、湖南、贵州、广西、云南、广东等地。云南亚种繁殖于中国中南、西南及西藏东南部。迷鸟见于河北的北戴河。
方尾鹟分布图
繁殖期5-8月。或许一年繁殖2窝。巢筑于岸边岩石和树枝上,用苔藓构成,杂有少量种毛;巢的大小为外径7-9厘米,内径4-5.5厘米,深3厘米;每窝产卵3-4枚,卵淡黄色、杂有棕褐色和紫蓝色斑点,尤以钝端较密,卵的大小为14.8毫米-12.6毫米,平均重1.3克。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黑胸歌鸲是鹟科、歌鸲属小型鸟类,体长13-16厘米。上体石板灰褐色或橄榄褐色,头和颈侧黑色,…
斑背燕尾是鹟科、燕尾属中型鸟类,体长24-25厘米。额至头顶前部白色,其余头、颏、喉、胸黑色,…
沙鵖为鹟科鵖属的鸟类,俗名黄褐色石栖鸟。体大而嘴偏长,呈沙褐色。色平淡而略偏粉且无黑色脸罩,翼较多…
小斑姬鹟体长12厘米,体羽是黑白两色或褐色及白色。栖息于热带、亚热带的潮湿低地森林和山地森林。…
蓝头矶鸫为鹟科矶鸫属的鸟类,是一种候鸟,俗名臭皮翠、白喉叽鸫、白喉石鸫、葫芦翠、虎皮翠。全长19厘米。…
白额燕尾是雀形目鸫科燕尾属鸟类,又叫水鸦雀、白冠燕尾、黑背燕尾。前额至头顶具白斑,…
白顶䳭为鹟科、䳭属小型鸟类,体长14-17厘米。雄鸟头顶至后颈白色,头侧、背、两翅、颏和喉黑色,…
沙鵖为鹟科鵖属的鸟类,俗名黄褐色石栖鸟。体大而嘴偏长,呈沙褐色。色平淡而略偏粉且无黑色脸罩,翼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