冕麦鸡(学名:Vanellus coronatus):体长30-31厘米,体重126-200克。属于中型涉禽,与鸻类相比,体型较大,很容易识别,顶冠棕色,下面是黑色和白色相交组合的环。腿较长。鼻孔线形,位于鼻沟里;鼻沟的长度超过嘴长的一半;翅形圆;有很小的后趾。两性相似,成鸟头顶及后颈黑色,黑冠由一道白色包围环。肩、背及翼覆羽青灰褐色,飞羽青灰色。眼睛在繁殖季节黄色,而在不繁殖时棕橙色,鸟喙红色具黑端。胫部裸露部分、跗蹠及趾桔红色。
栖息地一般接近各种水域,如沼泽、湖畔,也出现在农田、旱草地和高原地区。食蝗虫、蛙类、小型无脊椎动物、植物种子等。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区。
基本信息
冕麦鸡雌雄鸟相似。体形中等。体长30-31厘米,体重126-200克。 成鸟(繁殖羽):头顶及后颈黑色,黑冠由一道白色包围环。肩、背及翼覆羽青灰褐色,飞羽青灰色,小覆羽色淡,大覆羽端部白色;初级飞羽黑色,次级飞羽纯白;尾羽白色,具宽阔的黑色次端斑,次端斑由内向外渐小;最外侧1对几纯白色,翼角具黑色的距;尾上覆羽及尾羽基部白色,尾端黑色。颏、喉、颊灰白色,胸灰褐色;下腹部与胸部有一道深色带,形成半圆形胸斑。余部纯白。腿较长,红色。鸟喙较长而尖,前端污黑色,靠近喙基的半部红色。眼先具一小形黄色肉垂。
成鸟(非繁殖羽):头、后颈、肩、背及翼覆羽皆淡褐色;颏、喉淡白,具模糊的褐色纵纹;前胸灰色,胸后缘以棕色带斑;下体余部白色。
幼鸟:上体皮黄色浓著,下胸黑色带斑不明显;余部羽色与成鸟相似。
眼睛在繁殖季节是黄色的,而在不繁殖时是棕橙色,眼周裸出部及眼先肉垂黄色;鸟喙红色具黑端。胫部裸露部分、跗蹠及趾桔红色。翅角有突起(类似于角质距)。有后趾。
冕麦鸡
栖息于丘陵、山脚平原和草原地带的湖泊、水塘、沼泽、溪流和农田地带。可活动于海平面至海拔3000米以上的区域,在南马林迪的沿海低地缺席,在维多利亚湖盆地广泛分布。
常成群活动,特别是冬季,常集成数十至数百只的大群。善飞行,常在空中上下翻飞,飞行速度较慢,两翅迟缓地扇动,飞行高度亦不高。有时亦栖息于水边或草地上,当人接近时,伸颈注视,发现有危险则立即起飞。
主要吃甲虫、鞘翅目、鳞翅目昆虫、金花虫、天牛幼虫、蚂蚁、石蛾、蝼蛄、水生昆虫、蝗虫、蚱蜢。也吃虾、蜗牛、螺、蚯蚓等小型无脊椎动物和大量杂草种子及植物嫩叶。
原产地:安哥拉、博茨瓦纳、布隆迪、民主共和国、刚果、肯尼亚、马拉维、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卢旺达、索马里、南非、南部、斯威士兰、坦桑尼亚、乌干达、津巴布韦、赞比亚。
漂泊:莱索托。
冕麦鸡分布图
繁殖期5-7月。一雌一雄制,通常成对或成松散的小群在一起营巢。多营巢于草地或沼泽草甸边的盐碱地上,巢甚简陋,系利用地上凹坑或将地上泥土扒成一圆形凹坑即成,内无铺垫或仅垫少许苔草草茎和草叶。5月初开始产卵,每窝产卵约4枚。卵呈梨形或尖卵圆形,灰绿色或米灰色、被有不规则的黑褐色斑点,尤以钝端较多。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雌雄鸟轮流承担,以雌鸟为主,孵化期25-28天。雏鸟早成性,出壳后的第二天即能离巢行走,奔跑迅速,遇人后先急速奔跑,然后隐藏在杂草根部不动,亲鸟则在空中来回飞行鸣叫。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金眶鸻是一种小型鸻科鸟,体重28-48克,体长153-183毫米。上体沙褐色,下体白色。…
小、中型涉禽,体长约240毫米;嘴形细狭,尖端具隆起;鼻孔直裂,有鼻沟;跗骨后侧具网状鳞,…
剑鸻属中小型涉禽。额基黑色;头上部的黑色条带与灰褐色之间没有白色的条纹相隔。…
灰头麦鸡是鸻科、麦鸡属下的中型水鸟。头、颈、胸灰色,下胸具黑色横带,其余下体白色,背茶褐色,…
环颈鸻:全长约16厘米。属中小型涉禽。羽毛的颜色为灰褐色,常随季节和年龄而变化。跗蹠修长,…
金鸻是鸻科、斑鸻属鸟类,属中型涉禽。体重98-140克,体长230-252毫米。…
灰头麦鸡是鸻科、麦鸡属下的中型水鸟。头、颈、胸灰色,下胸具黑色横带,其余下体白色,背茶褐色,…
凤头麦鸡:中型涉禽,体长29-34厘米。头顶具细长而稍向前弯的黑色冠羽,像突出于头顶的角,甚为醒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