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埃及伊蚊

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是一种中小型黑色蚊种,在中胸盾片上有一正中白色纵纹,从前端向后伸达翅基水平的小盾片前而分叉,后跗1-4节有基白环,末节全白,腹部背面2-6节有基白带,是登革热 的重要传播媒介 。

2006年9月,海口港检验检疫办事处人员在对一艘入境的越南籍船舶实施卫生监督时,发现船尾甲板上的一只旧铁桶内有积水,里头有大量幼蚊、虫卵及幼虫。工作人员及时对这些幼蚊进行蚊种技术鉴定,证实了这些虫子是传播“登革热”的主要生物媒介。

2016年3月,安哥拉爆发黄热病疫情,黄热病属于蚊媒传播疾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感染。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埃及伊蚊

界:

动物界

门:

节肢动物门

亚门:

六足亚门

纲:

昆虫纲

亚纲:

有翅亚纲

目:

双翅目

亚目:

长角亚目

科:

蚊科

亚科:

库蚊亚科

属:

伊蚊属

种:

埃及伊蚊( )

分布区域:

热带及亚热带地区

生活习性

多孳 埃及伊蚊 生在居民点及其周围的容器(如缸、罐、盆、废弃轮胎等)和植物容器(如竹筒、树洞等)以及石穴等小型积水中。主要在白天吸血。下午活动高峰比上午明显,雌蚊是非常活跃和凶猛的吸血者。


生长繁殖

夏夜,蚊子的嗡嗡声常令人抓狂,但对同性蚊子来说这兴许是甜美的“情歌”。美国康奈尔大学研讨职员的最新研讨发现,埃及伊蚊就是经过这些嗡嗡声上演着求偶二重奏。

蚊子的嗡嗡声并非从蚊子口中发出,而是其飞行时翅膀倏地振动产生的。雄性埃及伊蚊的振翅频次是600赫兹,雌性为400赫兹。研讨职员发现,在求偶进程中,雄性和雌性伊蚊都会将振翅频次调剂到1200赫兹。

此外,研讨职员还将微电极植入埃及伊蚊的听觉器官中,结果发现这种伊蚊的听觉器官对频次高达2000赫兹的声响都很迟钝,而此前的研讨以为,雄性蚊子听不到频次超出800的声响。

雌蚊在交配后必须吸血(人或动物的血)卵才能发育成熟,所以只有雌蚊才能传播疾病。雌蚊饱吸一次血能产一次卵,一生可产卵六至八次,每次200-300粒。

查看全部

分布状况

埃及伊蚊分布很广,在非洲、中南美洲、澳洲和东南亚地区都有滋生,在中国广东、广西、西双版纳 和海南等北纬22°以南沿海已查明有埃及伊蚊存在。


危害

国际台的报道说,“登革热”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的以蚊虫为媒介的急性传染病,具有传播快、发病率高等特点,严重的还会出现大出血和休克导致死亡。东南亚各国登革热疫情十分严重,出现了又一个流行高峰,每年有数万人发病,数百人死亡。我国多个省份每年均有输入性病例报告,广东、台湾等地出现了登革热本地病例的暴发流行。

海南省的登革热媒介以埃及伊蚊为主,调查发现海南省部分市县登革热媒介伊蚊,特别是埃及伊蚊密度非常高,加上连续下雨,室外孳生为主的白纹伊蚊密度进一步增高;此外,海南省已15年未发生登革热的流行,人群抗体水平极低,如有登革热输入性病例,很有可能出现暴发流行。由于登革热无特效药治疗,又无疫苗保护,因此,一旦登革热在海南省流行,将严重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2002 年在云南省瑞丽市首次报告埃及伊蚊在云南省的分布 .

查看全部

预防

及时向当地政府反映当前登革热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在多部门参与和加大专项经费投入的情况下,开展各项登革热防治工作。各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严格按照有关要求,落实各项工作任务,提高登革热的监测水平和防控能力。

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登革热防治知识宣传。广泛动员群众落实清洗水缸,翻盆倒罐,清除小积水容器,消灭埃及伊蚊幼虫孳生地的防制措施。各医疗机构要加强急诊、门诊发热病人的诊断,加强对临床医生登革热知识的培训,并做好发热门诊病人登记。

发现首例登革热病人要以最快方式逐级上报,同时立即派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核实诊断,及时隔离治疗病人,并采用速效杀虫剂对病家周围半径50-100米以内的房室喷洒杀灭成蚊,要求群众彻底清洗水缸换水,清除一切闲置小积水容器,管好生活用的小积水容器,做到无蚊幼虫孳生。通过连续2-3次采取上述措施,杀灭所有带毒蚊媒,降低蚊幼密度,将布雷图指数控制在5以下,并严密观察至一个最长潜伏期(15天)不再出现新的病例,才能转入常态监测。各市县要根据实际情况,贮备一定量的灭蚊剂、喷雾器及防护用品。

埃及伊蚊 - 转基因埃及伊蚊控制登革热病毒传播

2012年12月,美国佛罗里达州南部礁岛群的蚊虫控制专家正在等待联邦政府的批准,他们准备释放数十万只经过基因改造的“生化蚊子”,以阻止登革热病在该地传播。

这些携带“自我毁灭基因”的蚊子将被释放到佛罗里达礁岛群,与携带登革热等致命疾病的野生蚊子交配,把致命出生缺陷遗传下去,在那些蚊子的后代出生前将其彻底根除。这项试验由礁岛群当地负责消灭蚊虫的官员与英国一家公司共同策划,专门针对携带登革热等病毒的媒蚊埃及伊蚊。科学家们称,他们计划释放的全部是不叮咬人类的雄性蚊子。这数十万只雄蚊已经过基因改造,希望其与野外的雌蚊交配,将先天缺陷遗传给后代,数代之内,携带威胁疾病的埃及伊蚊有望被根除,而不会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引发巨大连锁反应。

查看全部

双翅目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看了又看

热门图片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查看全部+
  • 中文名:毛角豆芫菁拉丁学名:Epicaut…
  • 异色灰蜻属蜻蜓目,蜻科。分布在江苏、河北、浙江、福建、广西、四川、云南、广东、香港、台湾、北京等地,…
  • 鱼蛉 广翅目 齿蛉科鱼蛉亚科昆虫,分布于美洲、亚洲、大洋洲和非洲。其幼虫水生,…
  • 八点广翅蜡蝉是广翅蜡蝉科的一类动物。成、若虫喜于嫩枝和芽、叶上刺吸汁液;产卵于当年生枝条内,…
  • 圣赫勒拿蠼螋是蠼螋科昆虫,身形比其它种类的蠼螋要大上很多,堪称蠼螋界的巨人,栖息地主要位于圣赫勒拿岛,…
  • 蝽,汉语二级字,读作蝽,昆虫,即椿象,身体圆形或椭圆形,头部有单眼。种类很多,有的能放出恶臭,…
  • 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 ,为属鳞翅目草螟科蛀野螟属的一种昆虫,也…
  • 苍蝇是完全变态的昆虫,它的生活史可分为卵、幼虫、前蛹、蛹、成虫几个时期。苍蝇的寿命虽然只有1个月左右,…
已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