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鼠尾粟

鼠尾粟,中药名。为禾本科植物鼠尾粟Sporobolus fertilis(Steud.) W. D. Clayt.的全草或根。分布于华东、华中、西南及陕西、甘肃、西藏等地。具有清热,凉血,解毒,利尿之功效。用于流脑、乙脑高热神昏,传染性肝炎,黄疸,痢疾,热淋,尿血,乳痈。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鼠尾粟

别名:

鼠尾草、鼠尾牛…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单子叶植物纲

目:

禾本目

科:

禾本科

属:

鼠尾粟属

种:

鼠尾粟

分布区域:

华东、华中、西…

采集时间:

夏、秋季

入药部位

全草或根。


性味

味甘、淡,性平。


归经

归心、肺、肝、大肠、膀胱经。


功效

清热,凉血,解毒,利尿。


主治

用于流脑、乙脑高热神昏,传染性肝炎,黄疸,痢疾,热淋,尿血,乳痈。


相关配伍

1、治高热抽筋神昏:鲜牛顿草根120g,水3碗煎至1碗,加食盐少许冲服。12小时内服3次。(《泉州本草》)

2、预防流脑:鼠尾粟90-150g,煎服。另用绿豆煎汤加盐少许,当茶饮。(厦门《新疗法与中草药选编》)

3、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鲜鼠尾牛顿草根120g,红糖60g。水煎,分3次服,连服3-7天。(《闽南民间草药》)

4、治热淋、尿血:鼠尾粟30g,小果倒地铃、菟丝子全草、臭椿叶各15g,猪膀胱1个。水炖服。(《福建药物志》)

查看全部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0g,鲜品可用至60-120g。


采集加工

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形态特性

多年生。须根较粗壮且较长。秆直立,丛生,高25-120cm,基部径2-4mm,质较坚硬,平滑无毛。叶鞘疏松裹茎,基部者较宽,平滑无毛或其边缘稀具极短的纤毛,下部者长于而上部者短于节间;叶舌极短,长约0.2mm,纤毛状;叶片质较硬,平滑无毛,或仅上面基部疏生柔毛,通常内卷,少数扁平,先端长渐尖,长15-65cm,宽2-5mm。圆锥花序较紧缩呈线形,常间断,或稠密近穗形,长7-44cm,宽0.5-1.2cm,分枝稍坚硬,直立,与主轴贴生或倾斜,通常长1-2.5cm,基部者较长,一般不超过6cm,但小穗密集着生其上;小穗灰绿色且略带紫色,长1.7-2mm;颖膜质,第一颖小,长约0.5mm,先端尖或钝,具1脉;外稃等长于小穗,先端稍尖,具1中脉及2不明显侧脉;雄蕊3,花药黄色,长0.8-1mm。囊果成熟后红褐色,明显短于外稃和内稃,长1-1.2mm,长圆状倒卵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顶端截平。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20-2600m的田野路边、山坡草地及山谷湿处和林下。分布于华东、华中、西南及陕西、甘肃、西藏等地。


相关论述

《福建药物志》:“清热利湿,凉血解毒。防治流行性乙型脑炎,治中暑、痢疾、荨麻疹、热淋、尿血、血崩、乳腺炎。”

[1-3]

禾本科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看了又看

热门图片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查看全部+
已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