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头鹟莺(学名:Seicercus castaniceps)为鹟科、鹟莺属的鸟类。全长75-100毫米。前额、头顶至后枕棕栗色;侧冠纹黑色;上背沾灰,下背橄榄绿,腰和尾上覆羽亮黄色;眼圈白色,颊和颏喉至胸灰色;腹部中央黄或白色;胁和尾下覆羽黄色;外侧一对或两对尾羽内翈白色。两性相似。虹膜暗褐;上嘴黑褐,下嘴黄褐色;跗蹠、趾、爪淡黄褐色。
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脚阔叶林与林缘疏林灌丛。繁殖期常单独或成对活动,非繁殖期多成3-5只的小群。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少量种子。营巢于洞穴。候鸟。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泰国、越南。
基本信息
全长75-100毫米。前额、头顶至后枕棕栗色,侧冠纹前部较狭呈灰黑色,向后逐渐变粗呈黑色,枕侧杂白色斑纹;眼先灰白,眼圈白色;颊和耳羽灰,杂灰黑色细纹;上背和肩灰色,下背橄榄绿,腰和尾上覆羽鲜黄;翅上覆羽、飞羽和尾羽黑褐,外缘橄榄绿色,大中覆羽具淡黄色端斑,形成两道翼斑。颏、喉和胸灰色,中央较淡呈灰白色,延伸至上腹部中央,上腹部两侧和下腹部、胁部、翅下覆羽、腋羽及尾下覆羽亮黄绿色;最外侧两对尾羽内翈纯白色。
虹膜暗褐;上嘴黑褐,下嘴黄褐色;跗蹠、趾、爪淡黄褐色。
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脚阔叶林与林缘疏林灌丛。繁殖期常单独或成对活动,非繁殖期多成3-5只的小群。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少量种子。营巢于洞穴。候鸟。 行动敏捷,鸣声清脆。 鸣声为高亢的金属音且下滑;也有双音节叫声chi-chi及似鹪鹩的叫声tsik。 [7-8]
据吴至康等 (1986)记载,剖验3、4、5、7月采集的5个鸟胃,其中见有昆虫5次(包括甲虫和鳞翅目幼虫),蚂蚁卵1次,杂草种子2次。
世界:孟加拉国、不丹、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泰国、越南。
中国:在中国分布于西藏南部和东南部、甘肃南部、陕西、四川、贵州、云南、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
栗头鹟莺分布图
繁殖期5-7月。营巢于树根下的土坎或岩石边的洞穴中。巢呈球形,或梨形,主要由苔藓和细根编织而成,开口于顶端侧面。每窝产卵4-5枚,卵纯白色,光滑无斑。雌雄亲鸟轮流孵卵,属晚成鸟。
1981年5月31日,在中国贵州绥阳县宽阔水海拔1520米的常绿阔叶林中采得1巢,巢筑在树根下的土坎上,巢呈歪梨形,开口于顶端的侧面,由苔藓和细草根土网织而成,内垫厚厚的一层苔藓。巢高12.5厘米,外径10.8厘米,底部内径8.6厘米,端部内径4.5厘米。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 ver 3.1——无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