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山豆根

山豆根,中药名。为豆科植物越南槐的干燥根和根茎。其苦,寒;有毒。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之功效,常用于火毒蕴结,乳蛾喉痹,咽喉肿痛,齿龈肿痛,口舌生疮。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山豆根

别名:

广豆根、苦豆根…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目:

豆目

科:

豆科

属:

槐树

种:

越南槐

分布区域:

广西、广东、江…

采收时间:

秋季采收

用量:

毒性:

有毒

入药部位

豆科植物越南槐的干燥根和根茎。


性味

苦,寒;有毒。


归经

归肺、胃经。


功效

清热解毒,消肿利咽。


主治

火毒蕴结,乳蛾喉痹,咽喉肿痛,齿龈肿痛,口舌生疮。


用法用量

3~6g。


使用注意

虚火喉痹及脾胃虚寒泄泻者禁服。


炮制方法

除去残茎及杂质,浸泡,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本品呈不规则的类圆形厚片。外表皮棕色至棕褐色。切面皮部浅棕色,木部淡黄色。有豆腥气,味极苦。


生理特性

越南槐的根茎呈不规则的结节状,顶端常残存茎基,其下着生根数条。根呈长圆柱形,常有分枝,长短不等,直径0.7~37.5px。表面棕色至棕褐色,有不规则的纵皱纹及横长皮孔样突起。质坚硬,难折断,断面皮部浅棕色,木部淡黄色。有豆腥气,味极苦。


产地

分布于广西、广东、江西、四川等省。《本草品汇精要》云:“道地宜州、果州、以忠、万州者佳。”


相关论述

1《开宝本草》:“主解诸药毒,止痛。消疮肿毒,急黄发热咳嗽,杀小虫。”

2《本草图经》云:“生剑南及宜州、果州山谷。今广西亦有,以忠州、万州者为佳苗蔓 如豆,根以此为名叶青,经疼不凋,八月采根用。”又曰:“广南者如小槐,高尺余。”

3《本草品汇精要》云:“道地宜州、果州、以忠、万州者佳。”

4《本草求真》:“山豆根,功专泻心保肺,及降阴经火逆,解咽喉肿痛第一要药。缘少阴之脉,上循咽喉,咽喉虽处肺上,而肺逼近于心,故凡咽喉肿痛,多因心火挟其相火交炽,以致逼迫不宁耳。治常用此以降上逆之邪,俾火自上达下,而心气因尔以除。”

5《本草经疏》:“山豆根,甘所以和毒,寒所以除热,凡毒必热必辛,得清寒之气,甘苦之味,则诸毒自解,故为解毒清热之上药。凡痛必因于热,毒解热散,则痛 自止,疮肿自消。急黄,乃血热极所发,故必发热,热气上熏则发咳嗽。诸虫亦湿热所化,故悉主之,而多获奇效也。”

查看全部

附注

山豆根所含生物碱成分是导致毒性的中药物质基础。如苦参碱、司巴丁。山豆根的毒性反应以胃肠道反应为主,以神经毒性反应的损害为最严重,亦可见心血管系统毒性反应。山豆根中毒多由服用剂量过大引起,一般在10g以上便容易引起中毒。中毒反应多在服药后5分钟至30分钟内出现。胃肠道反应是山豆根中毒最早出现的症状,大约在服药2小时左右出现恶心及频繁呕吐。神经系统毒性表现为头晕、呕吐、共济失调、语言不清,或有眼球震颤、视物模糊,甚至大汘淋漓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严重者有四肢发冷、血压下降、呼吸节律不齐等心血管系统症状。

[1-2]

山豆根属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看了又看

热门图片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查看全部+
  • 酸角,又称酸豆、罗望子、酸梅、“木罕”、酸果、麻夯、 甜目坎、通血图,亚参果。是蔷薇目豆科酸角属的…
  • 大叶相思是豆科,相思树属常绿乔木,枝条下垂,树皮平滑,灰白色;叶片镰状长圆形,两端渐狭,穗状花序,…
  • 杭子梢 Rehd.)是豆科[艹/杭]子梢属植物。灌木,高1-2米。小枝贴生或近贴生短或长柔毛,嫩枝…
  • 白花油麻藤,蝶形花科黎豆属,又名禾雀花、常绿木质大型藤本。该种生长迅速,蔓茎粗壮,叶繁荫浓,茎长可…
  • 多叶羽扇豆一年生草本,高可达100厘米。茎直立,掌状复叶,小叶披针型至倒披针型,叶质厚,总状花序,…
  • 格木,别名:铁木、斗登凤;乔木,通常高约10米,有时可达30米;嫩枝和幼芽被铁锈色短柔毛。叶互生,…
  • 海刀豆 DC.)是豆科刀豆属植物。攀援藤本;茎无毛,长达30m。出复叶、小叶倒卵形或宽椭圆形,…
  • 硬毛木蓝为豆科木蓝属下的一个种。平卧或直立亚灌木,高30-100厘米;多分枝。茎圆柱形,枝、叶柄和…
已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