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金山葵

金山葵(学名:Syagrus romanzoffiana (Cham.) Glassm. )是棕榈科金山葵属植物。乔木状,干高10-15米。叶羽状全裂,长4-5米,羽片多。花序生于叶腋间,长达1米以上。一回分枝,分枝多达80个或更多,每分枝长30-50厘米,之字形弯曲,基部至中部着生雌花,顶部着生雄花;花序梗上的大苞片(大佛焰苞)舟状,木质化。花雌雄同株。果实近球形或倒卵球形。外果皮光滑。新鲜时橙黄色,干后褐色。花期2月,果期11月至翌年3月。

原产巴西。广泛栽培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喜阳,喜微酸性土壤,较耐荫,生长较快,耐寒力较强,能耐-5℃左右低温。

可作为庭院观赏树,可散植、丛植于草坪或水边观赏,或列植作行道树。 果实可食。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金山葵

别名:

皇后葵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单子叶植物纲

目:

初生目

科:

棕榈科

亚科:

槟榔亚科

族:

椰子族

亚族:

贝蒂棕亚族

属:

金山葵属

种:

金山葵

命名者及年代:


形态特征

乔木状,干高10-15米,直径20-40厘米。叶羽状全裂,长4-5米,羽片多,每2-5片靠近成组排列成几列,每组之间稍有间隔,线状披针形,最大的羽片长95-100厘米,宽约4厘米,顶端的稍疏离,较短,狭成线形(宽约2厘米),具1条明显的中脉,横脉细而密,两面及边缘无刺,背面中脉上被鳞秕,羽片先端浅2裂;叶柄及叶轴被易脱落的褐色鳞秕状绒毛。

花序生于叶腋间,长达1米以上,一回分枝,分枝多达80个或更多,每分枝长30-50厘米,之字形弯曲,基部至中部着生雌花,顶部着生雄花;花序梗上的大苞片(大佛焰苞)舟状,木质化,长达150厘米,宽达14厘米,顶端呈长喙状,背面具纵沟槽;花雌雄同株;雄花长7-16毫米(顶部的较短);雌花长达4.5-6毫米,宽4-6毫米。果实近球形或倒卵球形,长3厘米,直径2.7厘米,稍具喙,外果皮光滑,新鲜时橙黄色,干后褐色,中果皮肉质具纤维,内果皮厚,骨质,坚硬,内果皮腔形状不规则,近基部有3个萌发孔。种子与内果皮腔同形,胚乳均匀具棱,中央有1个小的空腔,胚近基生。花期2月,果期11月至翌年3月。

查看全部

产地生境

原产于巴西;广泛栽培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中国南部广东、广西、海南、福建、云南等省区有引种栽培。喜阳,在深厚肥沃的微酸性土壤上生长良好,较耐荫,生长较快,耐寒力较强,能耐-5℃左右低温。


繁殖方法

金山葵采用种子繁殖。栽植13年左右开始开花结实,果实成熟期采种可待种子自然成熟脱落时在地面捡拾,也可上树直接采集。果实采回后,在阴湿通风处堆沤至果皮腐烂时,及时清洗出种子,以免果皮生发蛆虫(因金山葵果肉较厚)。晾干种子即可播种或用湿沙贮藏。出种率33%,种子千粒重2700克。因种子发芽适宜温度为20℃以上,因此7-9月撒播于沙床,并且播种前用38℃左右温水处理24小时,发芽率可提高到60%,未经处理的种子发芽率只有30-40%。一般播后35天开始发芽,当沙床苗长到5-10厘米高时,可择阴雨天气将沙床苗移植到营养杯进行培育。


栽培技术

营养土可用腐叶土和泥炭土加1/4河沙或珍珠岩和少量基肥配制而成,移植苗木时,用黄泥浆根。夏季将苗木置于荫蔽的环境,在苗木生长发育过程中应经常保持土壤湿润,每半月施尿素水肥一次,浓度为3-5%,培育一年后待苗木长到30-40厘米时择阴雨天气带杯土植于畦地。定植地应选择深厚肥沃、疏松的微酸性土壤。移植前深翻土地,施少量沤熟的桐麸作基肥,拌匀后即可栽植株行距一般以80厘米×80厘米或1米×1米为宜,栽植后一般要连续抚育2-3年,干旱时淋水,于生长季节每月追施氮肥或复合肥1次,干施(开沟浅施)或水施经过3年的培育,即可长成2米左右高的绿化大苗。


主要价值

叶长且繁茂,干挺直,故可作为庭院观赏树,可散植、丛植于草坪或水边观赏,或列植作行道树。 果实可食。

棕榈科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看了又看

热门图片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查看全部+
已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