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圞儿,中药名。为豆科土圞儿属植物土圞儿Apios fortunei Maxim.的块根。植物土圞儿,分布于我国甘肃、陕西、河南、四川、贵州、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日本也有分布。具有清热解毒,止咳祛痰之功效。主治感冒咳嗽,咽喉肿痛,百日咳,乳痈,瘰疬,无名肿毒,毒蛇咬伤,带状疱疹。
基本信息
地栗子《救荒本草》,土子、土蛋《贵州民间草药》,九牛子(江西《草药手册》),九子羊《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植物土圞儿的块根。
味甘、微苦,性平。
入肺、脾经。
清热解毒,止咳祛痰。
感冒咳嗽,咽喉肿痛,百日咳,乳痈,瘰疬,无名肿毒,毒蛇咬伤,带状疱疹。
1、治小儿感冒,百日咳,土圞儿12g,鸡胆汁2只。水煎取汤加蜂蜜适量温服。(《中国民间生草药原色图谱》)
2、治咽喉肿痛,(土圞儿)块根1个,磨汁服。(《浙江药用物志》)
3、治疖毒,(土圞儿)块根煨熟,加食盐捣烂外敷;或用鲜块根适量,磨白酒外涂,随干随涂。(《浙江药用物志》)
内服:煎汤,9~15g,鲜品30~60g。
外用:适量鲜品,捣拦敷;或酒、醋磨汁涂。
本品有毒,内服宜慎。
块根呈扁长卵形,长约2.2㎝,直径约1.2㎝,根头部有数个茎基或茎痕,基部稍偏斜,并有支根或支根痕。表面棕色,不规则皱缩,具须根痕。质轻而较柔韧,易折断,断面粗糙。味微苦涩,微有豆腥气。
为不规则的类圆形片状,肉质,具粉性。表面类白色或暗黄色,周边黄褐色或土棕色。气微,味微苦。
缠绕草本。有球状或卵状块根;茎细长,被白色稀疏短硬毛。奇数羽状复叶;小叶3~7,卵形或菱状卵形,长3~7.5厘米,宽1.5~4厘米,先端急尖,有短尖头,基部宽楔形或圆形,上面被极稀疏的短柔毛,下面近于无毛,脉上有疏毛;小叶柄有时有毛。总状花序腋生,长6~26厘米;苞片和小苞片线形,被短毛;花带黄绿色或淡绿色,长约11毫米,花萼稍呈二唇形;旗瓣圆形,较短,长约10毫米,冀瓣长圆形,长约7毫米,龙骨瓣最长,卷成半圆形;子房有疏短毛,花柱卷曲。荚果长约8厘米,宽约6毫米。花期6~8月,果期9~10月。
生于海拔300~1000米山坡灌丛中,缠绕在树上。分布于我国甘肃、陕西、河南、四川、贵州、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日本也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