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苣苔,中药名。为苦苣苔科、苦苣苔属植物苦苣苔Conandron ramondioides S.et Z.的全草。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等地。具有解蛇毒之功效。常用于毒蛇咬伤。
基本信息
解蛇毒。无抗肿瘤作用。
入药部位:全草。
性味:味苦,性寒。
归经:归心经。
主治:毒蛇咬伤。
相关配伍:治毒蛇咬伤:苦苣苔、秋海棠、夏枯草等。捣烂外敷。(《福建药物志》)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捣敷。
采集加工: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长1.4-3厘米,粗1-1.5厘米,芽密被黄褐色长柔毛。叶1-2(-3),有长或短柄;叶片草质或薄纸质,椭圆形或椭圆状卵形,长18-24厘米,宽4.5-14.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边缘有小牙齿、浅钝齿、缺刻状重牙齿,或有时浅波状不明显浅裂,两面无毛,偶尔下面沿脉有疏柔毛,侧脉每侧8-11条;叶柄长4-19厘米,扁,包括翅宽0.4-2厘米,无毛,除下部外两侧有翅,翅边缘有小齿。
聚伞花序1条,长3-8厘米,2-3回分枝,有6-23花,分枝及花梗被疏柔毛或近无毛;花序梗长(3-)9-12厘米,被疏柔毛或近无毛,有时有2条狭纵翅;苞片对生,线形,长4-8毫米。花萼5全裂,裂片狭披针形或披针状线形,长3-7毫米,宽0.8-1.8毫米,顶端微钝,外面被疏柔毛,内面无毛。花冠紫色,直径1-1.8厘米,无毛,筒长3.5毫米,裂片5,三角状狭卵形,长6-8毫米,宽3-5毫米,顶端钝。雄蕊5,无毛,花丝着生于距花冠基部0.8-1毫米处,长约0.8毫米,花药包括药隔突起,长4.2-6毫米,本身长2.2-3.2毫米,药隔突起膜质,长1.9-2.1毫米。雌蕊长7.5-9毫米,子房长约2毫米,与花柱散生小腺体,花柱长5-6.5毫米,柱头小。
蒴果狭卵球形或长椭圆球形,长7-9毫米,宿存花柱长5-7毫米。种子淡褐色,纺锤形,长0.5-0.6毫米。花期6月。
生长于海拔600-1000m的山谷溪边石上,山坡林中石壁上阴湿处。
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西等地,其中广西省发现的苦苣苔物种占全国苦苣苔物种比例的40%。
《福建药物志》:“治毒蛇咬伤。”
异色线柱苣苔为苦苣苔科线柱苣苔属下的一个种。
大岩桐是苦苣苔科大岩桐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大岩桐具块茎;叶基生,叶为卵圆形或卵形,叶缘具钝锯齿;花顶生,…
大叶石上莲,是苦苣苔科多年生草本。茎极短。叶丛生,长达19厘米;叶片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8-12…
口红花 G.Don)是苦苣苔科,芒毛苣苔属常附生小灌木,茎长可达100厘米,圆柱形,叶对生,叶片革质,…
金红花可以活血通络,止痛化瘀。对于女性痛经或者闭经的症状都有很好的缓和之效。
旋蒴苣苔是苦苣苔科、旋蒴苣苔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全部基生,莲座状,无柄,叶片近圆形,圆卵形,卵形,…
台湾半蒴苣苔
滇黔石蝴蝶,为苦苣苔科石蝴蝶属下的一个变种。多年生小草本。产贵州和云南东南部。生于山地石壁上,海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