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缘贯众(学名:Cyrtomium falcatum (L. f.) Presl)是鳞毛蕨科贯众属植物,植株高30-40厘米。根茎直立,密被披针形棕色鳞片。叶簇生,叶柄长15-27厘米;叶片宽披针形,长22-35厘米,宽12-15厘米;侧生羽片5-14对;具羽状脉,小脉结成3-4行网眼;顶生羽片卵状披针形。叶为革质,两面光滑;叶轴腹面有浅纵沟,有披针形边缘有齿的棕色鳞片或秃净。孢子囊群遍布羽片背面;囊群盖圆形,盾状,边缘有小齿缺。
分布于日本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和广东。 性喜漫射光,能耐短期的微弱光照,耐阴力强。一般正常室温适合生长,生长适温为10-18℃。
根状茎入药,可治疗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头晕目眩、高血压病、痢疾、尿血等症。 该种株型自然,叶片亮绿,适于盆栽。
基本信息
植株高30-40厘米。根茎直立,密被披针形棕色鳞片。叶簇生,叶柄长15-27厘米,基部直径3-4毫米,禾秆色,腹面有浅纵沟,下部密生卵形棕色有时中间带黑棕色鳞片,鳞片边缘流苏状,向上秃净;叶片宽披针形,长22-35厘米,宽12-1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略变狭,奇数一回羽状;侧生羽片5-14对,互生,平伸或略斜向上,有短柄,偏斜的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常向上弯,中部的长6-10厘米,宽2.5-3厘米,先端长渐尖或成尾状,基部偏斜圆楔形,上侧圆形下侧宽楔形或弧形,边缘全缘常成波状;具羽状脉,小脉结成3-4行网眼,腹面不明显,背面微凸起;顶生羽片卵状披针形,二叉或三叉状,长4.5-8厘米,宽2-4厘米。叶为革质,两面光滑;叶轴腹面有浅纵沟,有披针形边缘有齿的棕色鳞片或秃净。孢子囊群遍布羽片背面;囊群盖圆形,盾状,边缘有小齿缺。
生长于沿海山石、海边岩石缝及岛屿疏林下,尤其多见于海边潮线以上岩石上。可以适应多种环境,在烈日曝晒、阴凉潮湿、海潮风吹袭、土壤干旱贫瘠等恶劣环境下,均可生长良好,但喜欢生长在湿润的石缝腐殖土中。对土壤酸碱度要求不严格,适应性强,忌积水、排水不良。
性喜漫射光,能耐短期的微弱光照,耐阴力强,可摆在室内低光度的角落或室内朝北的窗口,如不是长久放在明亮光照地方,最好隔天移到较明亮处照晒几小时。
分布于日本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山东(烟台、崂山、威海和石岛等地)、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和广东。 全缘贯众
通常用孢子繁殖,也可分株,但繁殖系数低。一般选择在春季萌发前,将其地下根茎分成数段,上盆后置阴湿处,待长出新根后,采收撒播在消过毒的沙质草炭土中,上面覆盖玻璃保湿,约50-60天左右出现配子体。后期适时分栽,并加强水肥管理,以促进其加快生长。
盆栽适宜选择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 在温暖地方植株冬季不休眠,要适量浇水,保持盆土稍湿润即可,生长健壮的植株每半月施淡液肥一次。盆栽用土以园土和腐叶土等量混合(或与粗泥炭混合)。如植株的根挤满盆,可在早春结合换盆,以分株繁殖。可在老株切下一段带有3-4片叶的根茎,浅植盆中,很快便能长出新根。新分的植株或根茎在最初的2-3周,须用薄膜遮盖,只要保持盆土略湿即可,待新株长出新叶后,即可按一般管理。一般正常室温适合生长,生长适温为10-18℃。如气温超过21℃则须叶面喷水,或把植株放于一碟湿沙或卵石上以提高湿度;如温度降至10℃以下时,则须减少浇水。
药用:根状茎入药,全年可以采集,采后洗净,去须根与叶柄,晒干。化学成份含贯众苷(cyrtomin)、黄芪苷(astragalin)等。性味微苦、涩,性寒。有驱虫,止血,解热的功能,用于治疗外伤出血,驱虫、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头晕目眩、高血压病、痢疾、尿血等症。
观赏:该种株型自然,叶片亮绿,适于盆栽。 全缘贯众为常绿蕨类植物,枝叶伸展、大方美观、叶色亮绿,适应力强,耐盐碱,是中国北方海滨沙地及岩石重要的绿化植物资源。几乎可在任何环境中生长,对光照、土质、土壤等没有特别的要求,可用于建造蕨类专类园、药草园、岩石园。
生态:耐阴能力强,可大量应用于城市大型生态林建设,可作绿地路边、林下、林缘的地被植物。也可用于贫瘠、甚至有大量废土废渣环境的绿化。
全缘贯众在中国东北为单种属植物,分布区域十分狭窄,由于生活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自然种群面积急剧减少。在中国《辽宁省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目录》中列为三级重点保护植物。 列入中国山东省二级珍稀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