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豆兰(学名:Bulbophyllum Thouars)是对兰科石豆兰属植物的泛称 。约1000种,分布于亚洲、美洲、非洲等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大洋洲也有。我国有98种和3变种,主要产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区 。
(概述图来源: ;图中物种为美发石豆兰,又名美杜莎石豆兰。)
基本信息
根茎纤细,横生,具节,节上着生假鳞茎,绿色,小形,卵圆状,具棱。每个假鳞茎顶部生叶1片,狭椭圆形或椭圆形,长1.5~3厘米,先端微缺,中脉凹下,全缘。伞形花序由假鳞茎基部抽出,具细总梗,有花4~6朵,花淡黄色 。
石豆兰属为附生草本。根状茎匍匐,少有直立的,具或不具假鳞茎。假鳞茎紧靠,聚生或疏离,形状、大小变化甚大,具1个节间。叶通常1枚,少有2~3枚,顶生于假鳞茎,无假鳞茎的直接从根状茎上发出;叶片肉质或革质,先端稍凹或锐尖、圆钝,基部无柄或具柄。花葶侧生于假鳞茎基部或从根状茎的节上抽出,比叶长或短,具单花或多朵至许多花组成为总状或近伞状花序;花苞片通常小;花小至中等大;萼片近相等或侧萼片远比中萼片长,全缘或边缘具齿、毛或其他附属物;侧萼片离生或下侧边缘彼此粘合,或由于其基部扭转而使上下侧边缘彼此有不同程度的粘合或靠合,基部贴生于蕊柱足两侧而形成囊状的萼囊;花瓣比萼片小,全缘或边缘具齿、毛等附属物;唇瓣肉质,比花瓣小,向外下弯,基部与蕊柱足末端连接而形成活动或不动的关节;蕊柱短,具翅,基部延伸为足;蕊柱翅在蕊柱中部或基部以不同程度向前扩展,向上伸延为形状多样的蕊柱齿;花药俯倾,2室或由于隔膜消失而成1室;花粉团蜡质,4个成2对,无附属物 。
石豆兰属植物广泛分布于和亚洲、非洲、美洲及澳洲,主要生于热带与亚热带气候的地区,温带也有相对少量的分布。亚洲物种最多,主要分布地从中南半岛海拔2500米的喜马拉雅山麓向南延伸至东南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非洲有数百种,主要分布在近赤道地区和马达加斯加岛。美洲有数十种,主要分布在中美洲、南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澳洲的新几内亚岛、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有分布;其中新几内亚岛分布着至少600种石豆兰,被认为是本属植物的发源地。
中国有石豆兰属植物98种和3变种,主要产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区。
石豆兰属大多数物种喜温暖、通风的生长环境,生长适温不低于18摄氏度;一些原产于温带地区的物种可耐13-15摄氏度。
石豆兰属植物喜中等至明亮的光照条件(2000-3500英尺烛光)。在不灼伤叶片的前提下,较强一些的光照可以促进植株开花,并增加开花频率。
石豆兰属植物的具体浇水频率依具体环境和物种而异。对于原产雨林地区的物种,60%左右的湿度和温室环境是最适宜的;板植最好至少一天给一次水,盆栽则最好一周数次水,基本遵循“宁湿勿干”。对于原产自温带地区的物种,则需根据其原产地的旱季调整浇水量和频率。
夏季以四分之一的量每周一次平衡施肥,冬季可减至一个月一次。
尽可能少地为石豆兰换盆。植材可使用植板(蛇木或软木板)、排水良好的吊篮和花盆,依具体物种的地下茎长度而定。推荐使用泥炭藓、椰壳块、椰壳丝、或蛇木屑作为栽种介质。
由于石豆兰属物种的多样化程度非常高且分布广泛,以上内容只是大致的栽培方法参考,具体养护方法还需要根据不同物种的分布地摸索、做出调整。
齿瓣石豆兰:根状茎纤细,匍匐生根。假鳞茎在根状茎上聚生,近圆柱形或瓶状,顶生1枚叶,基部被鞘或鞘腐…
密花石豆兰 Lindl.):根状茎粗2-4毫米,分枝,被筒状膜质鞘,在每相距4-8厘米处生1个假鳞茎。…
赤唇石豆兰:根状茎粗壮,粗4-5毫米,被覆瓦状鳞片状鞘。根从节上和节间中发出,多数。假鳞茎直立,彼…
石豆兰是对兰科石豆兰属植物的泛称。多年生常绿匍匐草本。气生根须状,白色。根茎纤细横生、具节,…
广东石豆兰是兰科石豆兰属多年生常绿小草本。根状茎假鳞茎疏生,圆柱形;叶长圆形,…
毛药卷瓣兰是兰科石豆兰属的根状茎匍匐。粗约2毫米;根出自生有假鳞茎的根状茎节上、假鳞茎在根状茎上彼此相距,卵状球形;叶厚革质,长圆形了,先端钝并且稍凹入,基部楔形,具短柄或无柄,边缘下弯,在上面中肋下陷;花葶从假鳞茎基部抽出,伞形花序,花序柄纤细,花苞片卵形、舟状,花黄色,中萼片卵形,侧萼片披针形,花瓣卵状三角形,唇瓣肉质,舌形,药帽前缘具短流苏。花期3-4月。毛药卷瓣兰分布于中国台湾、福建北部、浙江中西部、湖北西部、湖南北部、广东北部、广西等地。生于海拔1000-1850米的山地林中树干上或沟谷岩石上。毛药卷瓣兰味苦、淡,性凉,具有润肺止咳,益肾补虚,祛风活血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咳嗽吐血,肾亏体虚,风湿痹痛的症状。
芳香石豆兰 Schltr.):根状茎粗2-3毫米,被覆瓦状鳞片状鞘,每相距3-9厘米生1个假鳞茎。…
梳帽卷瓣兰 J.J.Smith):根状茎匍匐,粗3-5毫米,被杯状膜质鞘或鞘腐烂后残存的纤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