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岩鹨(学名:Prunella fulvescens)共有6个亚种。小型鸟类,体长13-16厘米。头褐色或暗褐色,有一长而宽的眉纹从嘴基到后枕、白色或皮黄白色,在暗色的头部极为醒目。背、肩灰褐或棕褐色具暗褐色纵纹。颏、喉白色,其余下体淡棕黄色或皮黄白色。主要栖息于海拔 2500-4500米的高原草地、荒野、农田、牧场,有时甚至进到居民点附近。繁殖期间常单独或成对活动,非繁殖期则多成群。地栖性,在地上、岩石上或灌丛中活动和寻食。以甲虫、蛾、蚂蚁等昆虫为食,也吃蜗牛等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和植物果实、种子与草子等植物性食物。分布于中国、中亚、阿尔泰、蒙古、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地。
基本信息
褐岩鹨前额、头顶、枕褐色或暗褐色,头两侧黑色,有一长而宽阔的白色或皮黄白色眉纹。背、肩灰褐或棕褐色、具暗褐色纵纹,腰和尾上覆羽淡褐色无纵纹。尾褐色具淡色羽缘。翅褐色,羽缘色亦淡,中覆羽和大覆羽具淡色尖端。眼先、颊、耳羽黑色。颏、喉白色或皮黄白色,其余下体赭皮黄色或淡棕黄色,腹中部较淡。 虹膜黄色到暗褐色,嘴黑色或暗角褐色,嘴基较淡,脚肉色或黄褐色。
大小量度: 体重♂18-19克,♀14-18克;体长♂148-164毫米,♀126-144毫米;嘴峰♂10-11毫米,♀10-12毫米;翅♂73-78毫米,♀72-77毫米;尾♂66-73毫米,♀61-67毫米;跗蹠♂19-20毫米,♀19-21毫米。(注:♂雄性;♀雌性)
主要栖息于海拔 2500-4500米的高原草地、荒野、农田、牧场,有时甚至进到居民点附近,有时也出现于荒漠、半荒漠和高山裸岩草地,尤其喜欢在有零星灌木生长的多岩石高原草地活动,是常见的高原鸟类。
迁徙: 褐岩鹨在中国主要为留鸟。在东北西北部额尔古纳河繁殖的种群或许为夏候鸟,但在何处越冬尚不清楚。冬季罕见于甘肃西北部武威。
食性: 主要以甲虫、蛾、蚂蚁等昆虫为食,也吃蜗牛等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和植物果实、种子与草子等植物性食物。
习性: 繁殖期间常单独或成对活动,非繁殖期则多成群。地栖性,在地上、岩石上或灌丛中活动和寻食,冬季多游荡到海拔较低的山谷、沟谷、河谷和湖岸地区。
褐岩鹨分布图 分布于阿富汗、中国、印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蒙古、尼泊尔、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
中国新疆西部喀什、天山、昆仑山、阿尔泰山、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及内蒙古东北部额尔古纳河。指名亚种见于中国西北及西藏西部;南疆亚种从新疆罗布泊、青海至甘肃南部;东北亚种于极东北东至内蒙古的额尔古纳河;青藏亚种于宁夏、甘肃南部、四川至西藏南部及东南部。通常为罕见或不常见,东北亚种可甚常见于适宜的栖息生境。
繁殖期5-7月。4月中下旬雄鸟即开始占区,站在岩石或大的石头上鸣叫。营巢于岩石下、土堆旁和灌木丛中。巢呈杯状,主要由枯草和苔藓构成。每窝产卵4-5枚,卵淡蓝色,大小为18-21毫米×13-15毫米。
中文名称
学 名
1.
褐岩鹨东北亚种
Prunella fulvescens dahurica
2.
褐岩鹨南疆亚种
Prunella fulvescens dresseri
3.
褐岩鹨指名亚种
Prunella fulvescens fulvescens
4.
褐岩鹨西南亚种
Prunella fulvescens khamensis
5.
褐岩鹨蒙古亚种
Prunella fulvescens mongolica
6.
褐岩鹨青藏亚种
Prunella fulvescens nanschanica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褐岩鹨在中国分布不广,种群数量不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