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北方狭口蛙

北方狭口蛙(学名:Kaloula borealis),是姬蛙科狭口蛙属、的两栖动物。北方狭口蛙体型较小,头较宽,吻短而圆,前肢细长,后肢粗短,皮肤厚而较光滑,体背呈棕褐色,腹部色浅。

北方狭口蛙不善于跳跃,多爬行,一般雨后出现,冬眠,以各种昆虫和树根、花草的花、叶为食,繁殖季节很短,常在7-8月间暴雨后的夜晚,栖息于海拔50-1200m的地区平原和山区,分布于中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韩国。

北方狭口蛙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4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概述图来源: )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北方狭口蛙

别名:

气鼓子、雨蛙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纲:

两栖纲

目:

无尾目

科:

姬蛙科

属:

狭口蛙属

种:

北方狭口蛙

分布区域:

中国、朝鲜民主…

形态特征

北方狭口蛙体型较小,体长不超过45.5mm。头宽大于头长;吻短而圆,吻棱不明显;鼻孔近吻端;眼间距大于鼻间距,上眼睑宽约为眼间距的2/3;鼓膜不显著;无犁骨齿;内鼻孔后缘有显著的嵴棱,外侧细,内侧粗;舌后端无缺刻。前肢细长;指端钝圆,第二、第三指等长;无指基下瘤,关节下瘤及掌突发达。后肢粗短,胫跗关节前达肩部,左、右跟部相距远,胫长为体长的1/3,足比胫长,趾端钝圆;第四趾的蹼达第一、第二关节下瘤之间,其余各趾的蹼均近半蹼,外侧蹠间无蹼;关节下瘤不发达而蹠突极强,内蹠突大,具锐刃,外蹠突较小,两者内侧端几相连。

北方狭口蛙皮肤厚而较光滑,有少数小疣散予背面,枕部有横肤沟,颞褶斜行而不弯曲,腹面平滑无疣,肛孔周围有很多小疣。生活时颜色变异较大,一般背呈棕褐色,或浅或深;头后常有肉红色波状宽横纹;背部及四肢上部常有不规则棕黑色点斑,体侧及侧下方以及后肢内侧有深浅相间的网状纹,非常明显;腹部色浅。

雄性有单咽下外声囊,咽喉部黑色,胸部有一显著之皮肤腺,雄性线极显著。蝌蚪体较扁,头部更扁。口在头前端,无唇齿和角质颌,而为“o”形肉质口缘。眼小,位于头两侧。尾高,尾端尖细。背面呈深棕色。

查看全部

栖息环境

北方狭口蛙栖息于海拔50-1200m的地区平原和山区,常选择水坑附近的草丛中或土穴内或石下作为栖息位点。


生活习性

北方狭口蛙不善于跳跃,多爬行,平时很难见到它的踪迹。夏季大雨时,可以听到雄蛙发出“姆阿-姆阿……”洪亮而低沉的鸣叫声,一般在雨后第1 天傍晚、夜间至第2 天早晨数量最多。遇暴雨或大雨,气温在20-25 ℃,水温在20 ℃左右,水的pH值为6.5-7,水泡及水沟积水深100-500mm,是北方狭口蛙出现的最佳时机。

北方狭口蛙夏天在田丛中觅食,十月开始入河,喜陆栖,因其后肢有发达的内蹠突,故善于挖土钻穴,所栖洞穴常深达数尺,受到惊扰时,一边用蹠突向两侧拨开松土,一边将身体往下蹲埋予土中,最后只露出鼻、眼于穴外。当它被捕获或遇到敢害侵袭时,常常肚子涨气如鼓,故有“气鼓子”之别名。北方狭口蛙冬季多在死水泡泽中越冬,来年四月十五日前后出河。

北方狭口蛙食性有各种昆虫,如鞘翅目、双翅目、膜翅目等,也食树根、花草的花、叶等。

查看全部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韩国。

中国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湖北、江苏、浙江。


繁殖方式

产卵期以雨季到来的早迟而定,常在大雨的夜间产卵,亦有白天产卵者。卵多产于路旁受阳光照射较多的临时性水坑和水泡子内。交配时,雄蛙前肢抱握在雌蛙腋部,腹面有大量粘液,以增强与雌体的附着力,若强行将雌雄二者分开,由于粘液粘性很强,常将雄蛙下颌皮肤粘破。一只雌蛙每次可连续产卵1500粒左右,卵单生,借帽状漂浮器浮于水面,可充分吸收阳光和氧气。其胚胎发育很快,从产卵至变态成幼蛙,只需20天左右。


亚种分化

单一物种,无亚种。


种群现状

种群分布不零散。该种在其分布区内较为常见,总体种群数量发展趋于稳定。该种面临的主要威胁是栖息地的破坏和退化。

在中国,该蛙分布区宽,其种群数量甚多。

查看全部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04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无尾目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看了又看

热门图片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查看全部+
已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