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矛状耳蕨

矛状耳蕨,植株高16-30厘米,根茎直立,密生棕色披针形鳞片。用于疮疡痈肿等,虫积腹痛、崩漏、白淋等症。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矛状耳蕨

界:

植物界

门:

蕨类植物门

纲:

薄囊蕨纲

目:

水龙骨目

科:

鳞毛蕨科

矛状耳蕨形态特征

矛状耳蕨 叶簇生,叶柄长2-4厘米,基部直径2-3毫米,禾秆色,有时基部棕色,腹面有纵沟,密生鳞片,鳞片披针形及卵形,边缘有齿;

叶片线状披针形或狭倒披针形,长26-40厘米,宽3.5-4厘米,先端渐尖,向基部渐变狭,一回羽状;

羽片30-34对,互生,近无柄,平伸或略斜向上,披针状镰形,下部的逐渐缩短成三角卵形,中部的长2-2.5厘米,宽8-10毫米,先端尖,基部偏斜,上侧截形,下侧楔形,上侧有三角形耳状凸,边缘有开张的刺状齿;

叶片革质,羽片背面有披针形的小鳞片;

羽片具羽状脉,主脉腹面下凹,背面微凸,侧脉分叉,不明显;

叶轴腹面有纵沟,背面下部有卵形鳞片。

孢子囊群圆形,在主脉两侧各1行,囊群盖圆形,边缘不整齐。

查看全部

矛状耳蕨生长环境

生云杉林下,海拔1600-2200米。


矛状耳蕨分布范围

矛状耳蕨 产新疆(伊犁、霍城、新源、巩留)。日本、印度西北部、中亚、欧洲、北美也有分布。


矛状耳蕨主要价值

【药名】:矛状耳蕨

【来源】:为鳞毛蕨科矛状耳蕨的根茎。

【功效】:清热解毒、驱虫止痛、凉血止血。

【性味归经】:苦、微寒,有小毒。入肺、肝、脾、胃四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一9克。外用:适量。

【别名】:耳蕨(新疆中草药)。

【考证】:始载于《蕨类名词及名称》。

查看全部

耳蕨属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看了又看

热门图片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查看全部+
  • 矛状耳蕨,植株高16-30厘米,根茎直立,密生棕色披针形鳞片。用于疮疡痈肿等,虫积腹痛、崩漏、白淋…
  • 对马耳蕨)是鳞毛蕨科、耳蕨属植物。植株高30至60厘米。根茎接近直立,禾秆色叶柄丛生,…
  • 革叶耳蕨是鳞毛蕨科,耳蕨属植物。产陕西、甘肃、安徽、浙江、江西、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
已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