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海滨沙鹀

海滨沙鹀(学名:Ammodramus maritimus):小型鸣禽,体长13-15厘米,翼展18-20厘米。一般主食植物种子。喙为圆锥形,与雀科相比较为细弱,上下喙边缘不紧密切合而微向内弯,因而切合线中略有缝隙;体羽大多似麻雀,外侧尾羽有较多的白色。非繁殖期常集群活动,繁殖期在地面或灌丛内筑碗状巢,产卵3-4枚,一般由雌鸟孵化12-13天,雏期约等于孵化期。

分布于加拿大、墨西哥和美国。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海滨沙鹀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纲:

鸟纲

亚纲:

今鸟亚纲

目:

雀形目

科:

鹀科

属:

沙鹀属

种:

海滨沙鹀

亚种:

亚种

形态特征

海滨沙鹀属小型鸣禽,体长13-15厘米,翼展18-20厘米。前额有深棕色斑点,上体棕色,有较暗的褐色斑纹,眼先有很短的黄纹,沿着下颏有白色条纹,腹部浅棕黄色。总体和麻雀十分相似。这些鸟都比较小,平头,短尾巴。与雀科的鸟类相比较为细弱,上下喙边缘不紧密切合而微向内弯,因而切合线中略有缝隙。


栖息环境

栖息于北美洲沿海草原和佛罗里达州南部沼泽地。


生活习性

通常栖息于半开放的地区的灌木丛。非繁殖期常集群活动,繁殖期在地面或灌丛内筑碗状巢。在草地或沼泽地活动。主食多是昆虫类、无脊椎动物和种子。饮食与季节和地点而异,但主要包括蝗虫、甲虫、毛虫、蜘蛛、小螃蟹、蜗牛、端足目动物和海洋蠕虫。也吃很多的种子,尤其是在秋冬季节,包括大米草和滨藜等。


分布范围

分布于加拿大、墨西哥和美国。

海滨沙鹀


繁殖方式

筑巢在低沼泽植被,高于潮汐水平面几英寸以上。由雌性单独建巢,开头形状如一个开放的草杯,内衬细草。通常产卵3-4枚,有时2-5枚。卵蓝白色到浅灰色,有棕色斑点,往往集中在较大的一端。由雌性单独孵化,孵化期待约12-13天。父母双亲都携带食物养育雏鸟。孵化后约9-11天幼鸟离巢,但飞得不是很好,至少一个星期后才能完全掌握飞行技巧。亲鸟继续养活幼鸟2-3周,待其羽毛丰满之后。每年可产1-2窝。


亚种分化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等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鹀科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看了又看

热门图片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查看全部+
  • 凤头鹀:属小型鸣禽,体重21-31克,体长134-175毫米。以头顶的细长羽冠为特征,…
  • 圃鹀:体重20-25克,体长150-175毫米,属小型鸣禽。喙为圆锥形,与雀科的鸟类相比较为细弱,…
  • 灰头鹀:属小型鸣禽。体重14-26克,体长125-161毫米。雄鸟嘴基、眼先、颊黑色,…
  • 白冠带鹀,拉丁学名Zonotrichia leucophrys是鹀科、带鹀属的鸟类。主要分布于巴哈马,…
  • 栗耳鹀:是雀形目鹀科的鸟类。体重16-27克,体长130-173毫米。是体型略大的鹀。繁殖期雄鸟的…
  • 栗斑腹鹀:属小型鸣禽。体重19-25克,体长145-167毫米。头顶至背栗红色,眼先和颧纹黑褐色,…
  • 三道眉草鹀鹀科鹀属的物种,共有五个亚种,体长约16厘米,是一种棕色鹀。…
  • 栗斑腹鹀:属小型鸣禽。体重19-25克,体长145-167毫米。头顶至背栗红色,眼先和颧纹黑褐色,…
已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