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鸻(学名:Burhinus oedicnemus),是石鸻科、石鸻属的中型涉禽,体长40-45厘米。嘴粗厚、尖端黑色,基部黄色。脚长而粗、黄色,3趾,后趾缺失。上体淡沙灰褐色具黑褐色纵纹,前额和眼先白色。眼特别大、黄色,其外有一窄的黑圈,再外又围有更宽的白色并向后延伸,形成一道显著的白眉,在上下缘的黑色带斑衬托下极为醒目。在背的两侧靠近翅处,有一白色和黑褐色纵带。下体污白色,前颈和胸缀有皮黄灰色亦具黑纹,飞翔时黑色初级飞羽上有白斑,翅下白色。
石鸻主要栖息于多石的低山荒漠及大的河流和湖泊岸边,夜行性,主要在晚上、清晨和黄昏活动,性机警而胆小,主要以甲壳类、软体动物、昆虫、小型爬行类和两栖类动物为食,有时也吃鸟卵。
石鸻分布于南欧、北非、中东、中亚等地区。
基本信息
石鸻前额白色,头顶、背、肩灰褐色或沙褐色、具黑褐色纵纹。眼先白色,有时自嘴基至眼有一黑褐色线位于眼先,头两侧黑色,眼特大、黄色,其外有一窄的黑圈,眉纹宽而显著、白色,前端分岔,沿眼上下包围眼,有的前端并与额部白色相连,此白眉将头侧黑色分割成眼上下两道。颊和喉白色,鹗纹黑色,像黑色八字髯位于口角。飞羽黑色,外侧3枚初级飞羽具一宽的白色横带,其次3枚初级飞羽全黑色,内侧初级飞羽白色具一宽的黑色带斑,次级飞羽黑色,基部白色。翅上小覆羽灰褐色、黑褐色和白色,形成翅上黑色和白色两道带斑,中覆羽和大覆羽灰色,翅下面白色,但飞羽尖端黑色。初级飞羽基部横跨一黑带。下体白色,前颈和胸缀有皮黄灰色具黑褐色条纹。
石鸻幼鸟和成鸟相似,但上体具皮黄色羽缘和斑点。
石鸻虹膜黄色,眼非常大,嘴黑色,基部黄色,脚黄色或绿灰色。
大小量度:体重520-740克;体长400-450毫米;嘴峰34-47毫米;翅203-247毫米;尾112-124毫米;跗蹠74-94毫米。
石鸻主要栖息于多石的低山荒漠及大的河流和湖泊岸边,也出现于海滨沙滩和潮涧带,有时也到距水域不远的草地、干涸的沙石河床和多石的荒野和半荒漠地区。
石鸻常单独或小群活动。石鸻善走,夜行性,主要在晚上、清晨和黄昏活动,偶尔白天也活动。性机警而胆小,当有声响时,首先隐蔽起来,当人迫近则走开或飞走,飞行快而有力,卧伏地面时头平伸。主要以蟹、虾、螺等甲壳类、软体动物、昆虫、小型爬行类和两栖类动物为食,有时也吃鸟卵。
世界分布:阿富汗、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亚美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白俄罗斯、波黑、保加利亚、中国、克罗地亚、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国、吉布提、埃及、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法国、格鲁吉亚、直布罗陀、希腊、匈牙利、伊朗、伊拉克、以色列、意大利、约旦、哈萨克斯坦、肯尼亚、吉尔吉斯斯坦、黎巴嫩、利比亚、立陶宛、马其顿、马里、毛里塔尼亚、摩尔多瓦、黑山、摩洛哥、尼日尔、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波兰、葡萄牙、卡塔尔、罗马尼亚、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塞内加尔、塞尔维亚、斯洛伐克、索马里、西班牙、苏丹、叙利亚、塔吉克斯坦、突尼斯、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干达、乌克兰、阿联酋、英国、乌兹别克、西撒哈拉、也门。
旅鸟:比利时、刚果、丹麦、爱沙尼亚、芬兰、冰岛、爱尔兰、卢森堡、荷兰、尼日利亚、挪威、塞拉利昂、瑞典。
中国分布:新疆。 分布
石鸻的繁殖期为1-8月。一雌一雄制。营巢于沙石河边或河边沙地以及沙与岩石混杂的地上。巢实际上为裸露沙石地上的凹坑,并不真正营巢。每窝产卵2枚,卵的大小为46.6-51.2毫米×35-38毫米。雌雄轮流孵卵。
中文名
拉丁学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石鸻大西洋亚种
Burhinus oedicnemus distinctus
Bannerman, 1914
2
石鸻普通亚种
Burhinus oedicnemus harterti
Vaurie, 1963
3
石鸻加那利群岛亚种
Burhinus oedicnemus insularum
Sassi, 1908
4
石鸻指名亚种
Burhinus oedicnemus oedicnemus
Linnaeus, 1758
5
石鸻摩洛哥亚种
Burhinus oedicnemus saharae
Reichenow, 1894
(以上内容来自: )
石鸻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4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石鸻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km²,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因此被评价为无危物种。
区域性灭绝:斯洛文尼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