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山雀科

山雀科(Paridae)是在鸟类传统分类系统中是鸟纲中的雀形目中的一个科。山雀是常见的鸟类,性情活泼,常在枝头跳跃,喜群居,以昆虫为食,在树洞或岩缝中筑巢,巢呈蝶形。除南美洲,大洋洲和极地外,山雀几乎遍及全球,约有3属46种,我国有3属17种。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山雀科

界:

动物界

纲:

鸟纲

目:

雀形目

科:

山雀科

属:

山雀属

分布区域:

遍及全球

学科:

生命科学

简介

山雀科(Paridae)在鸟类DNA分类系统中我国有4属27种。雀形目 > 山雀科 > 山雀属

沼泽山雀褐头山雀白眉山雀红腹山雀西伯利亚山雀棕枕山雀黑冠山雀煤山雀黄腹山雀褐冠山雀大山雀西域山雀绿背山雀黄颊山雀台湾黄山雀灰蓝山雀黄胸山雀杂色山雀

雀形目 > 山雀科 > 林雀属

黄眉林雀

雀形目 > 山雀科 > 冕雀属

冕雀

雀形目 > 山雀科 > 长尾山雀属

银喉[长尾]山雀红头[长尾]山雀黑头[长尾]山雀黑眉[长尾]山雀银脸[长尾]山雀

雀形目的1科。体型略小于麻雀;第1枚初级飞羽不及第2枚长度的一半;嘴短略呈锥形;鼻孔多少被羽或须所掩盖;巢呈浅杯状,营于树洞或岩隙间及墙洞中。世界共有44种,分布于非洲、欧洲、亚洲及美洲。中国有21种,各大区均能见到。大山雀(见图)为本科常见鸟类。头顶至后颈金属蓝辉黑色;背与后颈有白色横带间隔;上背黄绿色,下背至尾上覆羽灰蓝色;颏、喉及前胸黑色;腹部白色,由前胸向后中央贯从黑色纵带;尾下覆羽黑色;雌雄相似,但雌鸟腹部中央的黑色纵带较细。常在山地的阔叶林或针叶林中活动,冬季迁至平原树林中。常结小群活动。主要取食果树害虫以及其他农林害虫,兼吃少量植物。在树洞或岩缝中筑巢,距地面约2~4米。每窝产卵6~12枚。卵呈粉红白色,密布红褐色斑点,平均大小16.5×12.7毫米。雌雄轮流孵卵和育雏。大山雀几乎遍及中国各省,为留鸟。是著名食虫鸟。

查看全部

形态特征

大山雀雄雌同形同色,体型大小与麻雀相似,属于山雀属中体型较大的种类。但本物种的形态与麻雀有较大差别,不似麻雀那般粗笨,显得更加灵秀。成年大山雀体长14厘米,头部整体为黑色,两颊各有一个椭圆形大白斑;头部的黑色在颌下汇聚成一条黑线,这条黑线沿着胸腹的中线一直延伸到下腹部的尾下覆羽,是辨识大山雀的一个重要特征;根据亚种的不同,大山雀上背的颜色也有很大变化,从纯灰色到橄榄绿色各自不同。飞羽呈蓝黑色,大覆羽蓝灰色,端部白色,形成一条白色翅斑,依靠这一特征可以将绿色型的大山雀与近似种绿背山雀相区分,后者具有两道白色翅斑。虹膜、喙、足均为黑色 。


生活习性

大山雀善鸣叫,鸣声清脆悦耳,在野外可以依靠其特征性的鸣叫来区分,鸣唱变化较多并有不同含义,但无论何种鸣唱,其基调均为“仔嘿-仔仔嘿-仔仔嘿嘿”或“仔仔嘿嘿嘿”,因而在我国华北地区,又被称为“仔仔黑”“黑子”。大山雀常栖息在山区和平原林间,在阔叶林和针叶林中都能听到它们清脆的叫声,夏季最高可以分布到海拔3000米的山区,冬季则向低海拔平原地区移动并结成小群活动。

大山雀的喙钝而短,是典型的食虫鸟,据中国鸟类学者的研究,大山雀的食物中昆虫所占的比例高达74.14%,而其他节肢动物,如蜘蛛占22.91%。它们取食的昆虫中,以鳞翅目昆虫最多,其次为鞘翅目昆虫。冬季以树皮内的虫卵为食,对森林的益处极大 。

查看全部

山雀科

放大图片+

山雀科 - 山雀属

放大图片+

山雀科 - 火冠雀属

放大图片+

山雀科 - 冕雀属

放大图片+

山雀科 - 林雀属

放大图片+

山雀科 - 蓝山雀属

放大图片+

相关百科

看了又看

热门图片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查看全部+
已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