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绿背山雀

绿背山雀,学名Parus monticolus,英文名Green-backed Tit,也叫青背山雀,是一种栖息于中低海拔山区的雀鸟。绿背山雀是一种体型略大(约13厘米)的山雀。在中国其分布仅与白腹的大山雀亚种有重叠。绿背山雀雄雌同形同色,最为显眼的是肩部绿色区域与颈部黑色区域交界处有一条细的亮黄色环带。与大山雀一样,绿背山雀亦受到非法鸟类贸易的威胁,绿背山雀属于稀有鸟种。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绿背山雀

别名:

青背山雀、丁丁…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纲:

鸟纲

亚纲:

今鸟亚纲

目:

雀形目

科:

山雀科

属:

山雀属

种:

绿背山雀

亚种:

亚种

分布区域:

亚洲东南部,在…

保护级别:

无危 标准

外形特征

雌雄羽色相似,额、眼先、头顶、枕至后颈黑色具蓝色光泽,眼下、面颊、耳羽和颈侧白色,后颈黑色向两侧延伸,沿白色脸颊下缘与颏、喉和前胸黑色相连,使脸颊白斑被围成一个近似三角形的白斑。上背和两肩黄绿色,后颈黑色下面亦有一白斑,白斑与上背间黄色,下背和腰蓝灰色。尾上覆羽暗灰蓝色,羽缘较淡,尾黑褐色,外翈羽缘灰蓝色,最外侧一对尾羽外翈几全为白色,其余外侧尾羽具白色端斑。翅上覆羽黑褐色,小覆羽具暗灰色羽缘,大覆羽和中覆羽外翈具灰蓝色羽缘和宽阔的灰白色端斑,在翅上形成两道明显的白色翅带。飞羽黑褐色,除最外侧两枚初级飞羽外,其余初级飞羽外翈羽缘灰蓝色,向羽端逐渐变为灰白色,次级飞羽外翈羽缘亦为灰蓝色,羽端白色,三级飞羽具宽阔的灰白色端斑。颏、喉和前胸黑色微具蓝色金色光泽,其余下体辉黄色,两胁辉黄沾绿色,腹部中央有一宽的黑色纵带,其前端与黑色的胸相连,后端延伸至尾下覆羽。尾下覆羽黑色具宽阔的白色端斑,腋羽黄色,翅下覆羽黑褐色、羽端白色,胫羽黑色,胫下部具白色羽端。 雌鸟腹部中央黑色纵带较雄鸟稍较细窄,其余和雄鸟相似。幼鸟和成鸟相似,体色较暗淡而少光泽,头侧白斑沾黄,腹部黄色亦较淡,腹中央不具黑色纵带或黑色纵带不明显。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铅黑色。

虹膜褐色;喙黑色足亦为黑色。鸣叫时发出“啧吱、啧吱”的声音。

亚种yunnanensis较指名亚种上体绿色更为鲜亮。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青石灰色。

大小量度:体重♂9-15克,♀9-17克;体长♂108-140毫米,♀108-133毫米;嘴峰♂7-10毫米,♀9-10毫米;翅♂60-70.5毫米,♀63-67.5毫米;尾♂52-63毫米,♀51-63毫米;跗蹠♂18-21毫米,♀8-21毫米(西南亚种)。

(注:♂雄性;♀雌性)

查看全部

生活习性

性活泼,行动敏捷,整天不停地在树枝叶间跳跃或来回穿梭活动和觅食,也能轻巧地悬垂在细枝端或叶下面啄食昆虫,偶尔也飞到地上觅食。鸣声和大山雀近似,似‘吇吇-黑黑’或‘吇吇-黑’,受惊时常发出急促的‘吇吇-黑黑’或‘吇-,吇-’声,并低头翘尾,不时左右窥视。食性: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所吃种类主要有金龟甲、步行虫、瓢虫、蚂蚁等鞘翅目和鳞翅目昆虫。此外也吃少量草子等植物性食物。

叫声:似大山雀,但声响而尖且更清亮。

习性:似大山雀。冬季成群。

迁徙: 留鸟。

查看全部

栖身环境

绿背山雀喜欢成群活动,见于海拔在1000-4000米的中高山区,它们常活动于这个海拔的森林或林缘中。用苔藓、枯叶、树皮纤维及羽毛作为建造巢穴的材料。

夏季主要栖息在海拔1200-3000米的山地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阔叶林和次生林,海拔高度较大山雀高。冬季常下到低山和山脚及平原地带的次生林、人工林和林缘疏林灌丛,有时也出现在果园、庭院和农田地边的树丛中。

查看全部

繁殖方式

繁殖期4-7月。营巢于天然树洞中,也在墙壁和岩石缝隙中营巢,主要由雌鸟承担。巢呈杯状,主要由羊毛之类的动物毛构成,有时混杂有少量苔藓和草茎。巢的大小据对在四川宝兴海拔2200米处的一棵李树树干洞中的一个巢测量,外径9厘米,内径6厘米,高8厘米,巢深5厘米,巢距地高1.5米。每窝产卵通常4-6枚,有时多至7-8 枚。卵白色、具红褐色斑点,大小为17.1毫米×12.8毫米,和大山雀的卵很相似。孵卵由雌鸟承担,雄鸟常带食物喂雌鸟,雏鸟晚成性。


分布范围

绿背山雀世界分布 分布于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尼泊尔、锡金、不丹、孟加拉国、印度、缅甸和越南等地。

在中国西南各省,西藏南部、云南、贵州、四川各省可见,绿背山雀在中国的分布北限可达陕西、甘肃南部的秦岭一线,东限长江中游的湖北省,在台湾岛也有本物种分布。新疆北部塔城、阿勒泰地区低矮山区亦见分布。

查看全部

亚种分化

有4个亚种

绿背山雀指名亚种

Parus monticolus monticolus

Vigors,1830

喜马拉雅山脉

绿背山雀台湾亚种

Parus monticolus insperatus

Swinhoe,1866

台湾

绿背山雀西南亚种

Parus monticolus yunnanensis

Touche,1921

云南蒙自弥勒

[6-7]

查看全部

保护现状

种群数量较丰富,是较为常见的森林鸟类。

与大山雀一样,绿背山雀亦受到非法鸟类贸易的威胁,但由于其本身种群数量和分布地域的限制,在市场上通常不常看到他们的身影,即便出现,也常常被作为外形怪异的“河南黑子”(意即产自中国南方的大山雀,所谓河南系虚指的地名,“黑子”是大山雀的俗名)出售,这种非法贸易对野生绿背山雀的种群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本物种尚未被列入保护动物目录,其在中国的分布地域虽然非常广泛,但并非优势种,属于稀有种。另外,本物种还受到非法鸟类贸易的威胁。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

查看全部

山雀科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看了又看

热门图片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查看全部+
已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