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黑苇鳽

黑鳽(学名:Ixobrychus flavicollis):体重200-360克,体长490-590毫米。雄性成鸟额、头顶至后颈、背羽、翅和尾羽均为沾蓝的黑色;颏和上喉淡棕白、中央颏纹淡棕栗色;颈侧橙黄色,形成显著黄斑;中央喉纹棕栗色,斑杂黑色;前胸满布淡棕白色和黑色相杂条纹,下体余部黑褐色。雌鸟上体羽色暗褐,无蓝色;颊和耳羽栗红色;颏、喉、前颈淡棕白色,中央纹呈栗红色点斑状;下喉及颈侧满布栗红色斑杂黑色和淡皮黄色斑纹;下体、胸、腋羽和胁部褐色,较背羽浅淡。虹膜橙红色;嘴黑褐色,下嘴黄褐色;眼先裸露皮肤淡紫色;跗蹠、趾暗褐色。

一般生活于芦苇丛、沼泽、滩涂、红树林及林间溪流,分布于700-1000米以及营巢于芦苇丛中、树上或竹林中。性羞怯。白天喜在森林及植物茂密缠结的沼泽地,夜晚飞至其他地点进食。以小鱼、泥鳅、虾和水生昆虫为食。营巢于水上方或沼泽上方的密林植被中。飞行时发出响亮粗哑的呱呱叫声,于繁殖期发出深沉的鼓样叫声。分布于印度、中国南方、东南亚、菲律宾及印度尼西亚至大洋洲。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黑鳽

别名:

黑苇鳽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纲:

鸟纲

亚纲:

今鸟亚纲

目:

鹳形目

科:

鹭科

属:

黑鳽属

种:

黑鳽

亚种:

亚种

保护级别:

无危 标准

黑鳽形态特征

黑鳽雄鸟从头到尾包括两翅在内的整个上体呈辉亮的石板黑色,头和后颈缀有蓝色,颏白色,颈两侧橙黄色,喉淡皮黄色,具栗色和黑色斑点,前颈和上胸为淡皮黄白色,具黑色和棕色斑点形成的条纹向下延伸到上胸,并与喉部栗色与黑色斑点形成的条纹连接成一长形纵纹,胸褐色,羽缘黄白色。下体余部黑褐色,腹部中央羽端具黄白色羽缘。

雌鸟上体羽色暗褐色无光泽,头两边、眼下栗色,颏、喉和前颈白色且具棕色或黑褐色羽端斑腹面余部淡褐色而具黄白色羽缘。

幼鸟似雄鸟,但上体羽毛具皮黄色羽缘,下体暗褐色。

虹膜红色或橙黄色,嘴黑褐色,下嘴角黄色,嘴基和脸部裸露皮肤绿色,跗蹠暗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260-340克,♀200-360克;体长♂490-590毫米,♀520-575毫米;嘴峰♂74-79毫米,♀77-83毫米;翅♂208-225毫米;尾♂58-84毫米,♀65-70毫米;跗蹠♂65-70毫米,♀65-72毫米。(注:♂雄性;♀雌性)

查看全部

黑鳽栖息环境

栖息于溪边、湖泊、水塘、芦苇、沼泽、水稻田红树林和竹林。


黑鳽生活习性

春季于4月末5月初迁来中国繁殖,秋季于9月末10月初离开,最晚于10月末迁走。常单个或成对在开阔的多植物的水域地方活动,有时也进到村屯附近的竹林和小树林。夜出性。主要在黄昏和夜间活动,但有时白天也活动。活动时沉默无声,但繁殖期间也发出高而粗犷的鸣叫。性较胆怯而好奇,常一动不动的站在地上,头颈垂直向上伸直并注视四周。

常单独在黄昏和夜间在溪边、水田、湖岸和芦苇沼泽地上觅食。有时白天也在芦苇丛或水边低矮灌丛和小树林内觅食。以小鱼、泥鳅、虾和水生昆虫为食。

查看全部

黑鳽分布范围

原地地:澳大利亚、孟加拉国、文莱达鲁萨兰国、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马尔代夫、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新加坡、所罗门群岛、斯里兰卡、泰国、东帝汶和越南。

游荡:圣诞岛、关岛和韩国。


黑鳽繁殖方式

繁殖期为5-7月。通常营巢于水域岸边沼泽地上芦苇丛中,也在水边灌丛、柳树或其他树上营巢。有时也见在竹林内营巢。甚至在房舍附近庭园中的竹林和路边树上营巢。营巢位置最高距地3-5米。巢由枯枝和草茎构成。形状呈盘状,中心稍微下凹。每窝产卵4-6枚,颜色为淡绿色、淡蓝色、蓝绿色或白色。形状为卵圆形。大小为43-44毫米×31-35毫米。


黑鳽亚种分化

中文名称

学 名

命名者与年代

1

黑鳽帝汶岛亚种

Ixobrychus flavicollis australis

Lesson, 1831

2

黑鳽指名亚种

Ixobrychus flavicollis flavicollis

Latham, 1790

3

黑鳽所罗门群岛亚种

Ixobrychus flavicollis woodfordi

Ogilvie-Grant, 1888

查看全部

黑鳽保护现状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据估计,该物种全球数量为63,000-320,000只(2006),而中国的数量估计为100-100,000只(2009年)。总体数量趋势正在下降,尽管一些族群的趋势未知(Wetlands International 2006)。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查看全部

苇鳽属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看了又看

热门图片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查看全部+
  • 大麻鳽,别名大水骆驼、蒲鸡、水母鸡、大麻鹭,是鸟纲潜鸟目潜鸟科麻鳽属的鸟类。雄性成鸟额、顶棕黑色,…
  • 白脸鹭:体长60-70厘米,体重550克。成鸟相对其他鹭科鸟类要小,正如它的名字,…
  • 栗苇鳽是一种中型涉禽。体长30-38厘米。外形和紫背苇鳽相似。…
  • 草鹭是大、中型涉禽,体形呈纺锤形,草鹭的额和头顶蓝黑色,枕部有两枚灰黑色长形羽毛形成的冠羽,…
  • 白脸鹭:体长60-70厘米,体重550克。成鸟相对其他鹭科鸟类要小,正如它的名字,…
  • 小苇鳽是鹭科苇鳽属的鸟类。体长约33-38厘米,翼展52-58厘米,体重125-150克,寿命5年。…
  • 牛背鹭:体较肥胖,喙和颈较短粗。夏羽大都白色;头和颈橙黄色,…
  • 白鹭属共有13种鸟类,其中有大白鹭、中白鹭、白鹭和雪鹭四种体羽皆是全白,世通称白鹭。大白鹭体型大,…
已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