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甘系大戟科叶下珠属热带、亚热带落叶小乔木或灌木的果实,俗名油甘子、橄榄、回甘子、牛甘果等。余甘子果实呈球形,肉质,黄绿色,秋天成熟。初食时味酸涩。食用后回味甘甜爽口,故名“余甘”。余甘果性微寒,具有健胃、消食、润肺、生津、收敛止泻、清热降火、解毒、下气除痰、消滞止咳,解除疲劳等功效。全世界约有17个国家的传统药物体系中使用了余甘子,我国约有16个民族使用该药,被载入历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并于1998年被卫生部公布列入“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名单。
基本信息
乔木,高达23米,胸径50厘米;树皮浅褐色;枝条具纵细条纹,被 黄褐色短柔毛。叶片纸质至革质,二列,线状长圆形,长8-20毫米,宽2-6毫米,顶端截平或钝圆,有锐尖头或微凹,基部浅心形而稍偏斜,上面绿色,下面浅绿色,干后带红色或淡褐色,边缘略背卷;侧脉每边4-7条;叶柄长0.3-0.7毫米;托叶三角形,长0.8-1.5毫米,褐红色,边缘有睫毛。多朵雄花和1朵雌花或全为雄花组成腋生的聚伞花序;萼片6;雄花:花梗长1-2.5毫米;萼片膜质,黄色,长倒卵形或匙形,近相等,长1.2-2.5毫米,宽0.5-1毫米,顶端钝或圆,边缘全缘或有浅齿;雄蕊3,花丝合生成长0.3-0.7毫米的柱,花药直立,长圆形,长0.5-0.9毫米,顶端具短尖头,药室平行,纵裂;花粉近球形,直径17.5-19微米,具4-6孔沟,内孔多长椭圆形;花盘腺体6,近三角形;雌花:花梗长约0.5毫米;萼片长圆形或匙形,长1.6-2.5毫米,宽0.7-1.3毫米,顶端钝或圆,较厚,边缘膜质,多少具浅齿;花盘杯状,包藏子房达-半以上,边缘撕裂;子房卵圆形,长约1.5毫米,3室,花柱3,长2.5-4毫米,基部合生,顶端2裂,裂片顶端再2裂。蒴果呈核果状,圆球形,直径1-1.3厘米,外果皮肉质,绿白色或淡黄白色,内果皮硬壳质;种子略带红色,长5-6毫米,宽2-3毫米。花期4-6月,果期7-9月。
余甘子为常见的散生树种,-般树高为1-3米,而在四川省金阳县金沙江河谷地带,海拔600-1000米的向阳干旱山坡地,仍保存着大片余甘子天然林,林高8-10米。极喜光,耐干热瘠薄环境,萌芽力强,根系发达,可保持水土,可作产区荒山荒地酸性土造林的先锋树种。
产于江西、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和云南等省区,生于海拔200-2300米山地疏林、灌丛、荒地或山沟向阳处。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南美有栽培。模式标本采自印度东部。
余甘子果实富含酚类化合物、黄酮、多糖、萜类化合物及甾醇、脂肪酸、维生素、蛋白质及氨基酸、微量元素、蒽醌、生物碱等成分。余甘子的果实含有大量鞣质,新鲜果实中,鞣质含量高达45%,干燥果实中鞣质含量也有14%,其中大多数为可水解鞣质,为余甘子的主要发挥药效的部位,这些鞣质与余甘子大部分药理作用如抗病原微生物、抗炎、抗氧化、调节免疫、保护肝脏等相关。
余甘子含有的鞣质有:诃子酸、原诃子酸、诃子裂酸、老鹳草素、isostrictiniin、杜英素、诃黎勒酸、核实木素、夫罗星等。除此之外,余甘子还含有其他酚类化合物:没食子酸、并没食子酸、余甘子酚、邻苯三酚、原儿茶酸、3-乙基没食子酸,以及多种粘酸或苹果酸与没食子酸相结合的化合物。余甘子还含槲皮素、山奈酚、4,5,7-三羟基黄酮醇、汉黄芩素等黄酮类成分。作为药食两用的余甘子果实,除鞣质之外,还含有大量高活性抗氧化成分如Vc、SOD。同时富含蛋白质、葡萄糖、蔗糖、17种氨基酸及色氨酸外的7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等营养成分,Zn、Cu、Mn、Fe、Sr、Rb等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
【药 名】:余甘子
【拼 音】:YUGANZI 【英文名】:emblic leafflower fruit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大戟科植物油柑、余甘子的果实。 【功 效】:化痰,生津,止咳,解毒。 【主 治】:治感冒发热,咳嗽咽痛,白喉,烦热口干。 【性味归经】:苦甘,寒。 酸、甘、涩、凉 ①《唐本草》:“味苦甘,寒,无毒。”②《海药本草》:“味苦酸甘,微寒,无毒。”《四川中药志》:“入脾,胃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4钱。外用:捣汁涂。内服: 3-9克,多入丸散服。 【用药忌宜】:脾胃虚寒者慎服。 【别 名】:余甘子(《临海异物志》)、余甘(《唐本草》)、庵摩落迎果(《纲目》)、望果(《中国树木分类学》)、油甘子(《广州植物志》)、牛甘子(《南宁市药物志》)、橄榄子(《四川中药志》)、喉甘子、鱼木果(《广西药植名录》)、滇橄榄(《云南中草药选》)、庵摩勒(《南方草木状》) 【药用部位】:本植物的根(油柑根)、树皮(油柑木皮)、叶(油柑叶)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台湾等地。药材产四川、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9~10月果熟时采收,晒干。 【拉丁名】:油柑(《岭南采药录》) Phyllanthus emblica L 余甘子Fructus Phyllanthi Emblic Leafflower Fruit 【考 证】:出自《唐本草》; 南方草木状①《唐本草》:“庵摩勒生岭南。树叶细似合昏,花黄,实似李柰,青黄色,核圆,六、七棱。中仁亦入药。”②《本草图经》:“庵摩勒,个二广诸郡及西川山谷中皆有之。木高一、二丈,枝条甚软,叶青细密,朝开暮敛,如合欢夜合而叶微小,春生冬雕,三月有花,著条而生如粟粒,微黄,随即结实作关,每条三两子,至冬而熟,如李子状,胄白色,连核作五、六瓣,干即并核皆裂。”
余甘子果实调节机体免疫作用
余甘子对免疫系统的调节是多途径的,能通过促进体液免疫、特异性细胞免疫以及非特异性免疫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其研究物质基础主要是余甘子果汁、余甘子水提部位。
余甘子果实抗疲劳、抗缺氧、抗衰老作用
余甘子抗衰老作用与余甘子的抗氧化作用关系密切;同时通过增加血中血红蛋白(Hb)含量、降低机体耗氧量来达到抗缺氧的目的;能调节脂肪能量供应比例、升高糖原储备量、节省糖原的消耗、清除致疲劳物质等多方面作用,起到抗疲劳的功效。这部分的物质基础主要集中在余甘子果汁、水提部位、醇提部位,以药效和生理指标为依据进行研究。
余甘子果实抗肿瘤作用
余甘子果汁、水提物以及植物叶所含没食子酸对在体或离体某些肿瘤细胞如BEL-7404、S-180、H-22、L929等有明显抑制作用,其抗肿瘤机制与对细胞周期的调节、DNA保护密切相关
余甘子果实保护心脑血管作用
余甘子果实保护心脑血管作用主要体现在其水提部位、乙酸乙酯部位以及果汁具有降血脂、降血糖、降血压功能。
余甘子果实保护肝脏作用
余甘子果实保护肝脏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水提与醇提两个部位,对不同试剂造成的急性肝损伤、慢性肝损伤等都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其机理与余甘子的促进毒性代谢物的转化、促进RNA从胞浆的转运、改善肝脏对蛋白质的合成功能、减少氧自由基、抑制细胞膜脂质过氧化反应、减少炎症因子释放等多种途径的作用调节有关。
余甘子果实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余甘子果实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产气荚膜杆菌、沙门氏菌、嗜热脂肪芽孢杆菌等革兰氏陛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肺炎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菌,白色念珠菌、啤酒酵母、黑曲霉、米曲霉等真菌,乙型肝炎病毒(HBV)、单纯疱疹病毒1型和2型(HSV-1、HSV-2)、HIV-1等病毒都有抑制作用。这些抗病原微生物实验中,都针对的是药效学指标,对于机理及物质基础的研究很少。多数抑菌部位为余甘子果的醇提、水提部位,也有乙酸乙酯部位或余甘子精油。
余甘子其他生物活性作用
余甘子具有抗炎作用,它通过抑制组胺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和白细胞游出而改善和缓解急性炎症。
余甘子作为药食两用的植物,口服安全,毒性极小。余甘子水提物LD50为35.16±2.5g/kg,相当于成人每日口服生药剂量的16~188倍。余甘子果汁LD50大于10g/kg,蓄积系数大于5.3,且无致突变作用。
余甘子,别名望果、庵摩勒、米含,为叶下珠科叶下珠属的乔木,其果实可生食,酸甜酥脆,初尝味酸涩,…
叶下珠,中药名。为大戟科植物叶下珠Phyllanthus urinaria L.的带根全草。…
浙江叶下珠是灌木。叶二列,叶片纸质或薄纸质,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顶端急尖,有小尖头,基部偏斜或近…
锡兰叶下珠是大戟科叶下珠属的一种植物。锡兰叶下珠原产于锡兰、印度,扁圆形的果实很像珍珠状,别名叫“…
余甘系大戟科叶下珠属热带、亚热带落叶小乔木或灌木的果实,俗名油甘子、橄榄、回甘子、牛甘果等。余甘子…
青灰叶下珠是叶下珠科叶下珠属灌木,高可达4米叶膜质,椭圆形或长圆形,先端尖,有小尖头,基部钝或圆,…
蜜甘草是叶下珠科叶下珠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叶纸质,椭圆形,基部近圆,下面白绿色;叶柄极短或几无柄,…
西印度醋栗是大戟科叶下珠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树高2-5米,夏至秋季开花,花后座果率较高,成熟果实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