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草,中药名。为茜草科植物耳草Hedyotis auricularia L.的全草。分布于华南和西南。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之功效。常用于感冒发热,肺热咳嗽,咽喉肿痛,肠炎,痢疾,痔疮出血,崩漏,毒蛇咬伤,乳腺炎,痈疖肿毒,湿疹,跌打损伤。
基本信息
较剪草、鲫鱼胆草、山过路蜈蚣、蜈蚣草、行路蜈蚣、节节花、鲫鱼草、龙胆草 、苦胆草、节节白花、细叶假红兰、散血草、黑头草、荞糕草、野甘草
全草。
味苦,性凉。
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1、治大便下血:耳草30g,白米30g。捣烂,开水炖服。(《福建民间草药》)
2、治毒蛇咬伤:耳草1握,胡椒目3g。加水捣烂,外敷,每日换1次。(《福建民间草药》)
内服:煎汤,10-15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夏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茎近直立或平卧,小枝密被短粗毛,幼时近四棱柱形,老时圆柱形,节上常生根。叶对生;叶柄长2.7mm,托叶膜质,被毛,合生成一短鞘,先端5-7裂成刚毛状;叶片近革质,披针形或椭圆形,长3-8cm,宽1-2.5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或微下延,上面平滑或粗糙,下面常被粉末状短毛,侧脉4-6对。聚伞花序密集成头状,腋生;无总花梗;苞片披针形,微小;花4数,近无梗;萼筒长1mm,被毛,裂片披针形,长1-1.2mm;花冠白色,长2.5-3mm,裂片长1.5-1.8mm,广展;雄蕊生于花冠筒喉部,花药伸出;柱头2裂。蒴果球形,直径1.2-1.5mm,熟时不裂。种子每室2-6颗,种皮有小窝孔。花期春末夏初。
生于草地、林缘和灌丛中。分布于华南和西南。
全草长25-50(-100)cm。根粗壮坚硬。茎圆柱形,直径约3mm,小枝稍具四棱,密被短毛,节稍膨大,有须根。叶对生,黄绿色,薄革质,微向内卷,展平后呈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3-6cm,宽约1.5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稍粗糙,下面被柔毛,脉凸出,侧脉3-6条;托叶2片,合成一短鞘状,先端裂成5-7条刚毛状刺,膜质,被柔毛。叶腋间常有残留聚伞花序或小果。气微,味极苦。
以叶多、色黄绿、具花果者为佳。
1、《生草药性备要》:“行气敷疮止痛,理蛇伤,生津液,止喉痛。”
2、《岭南采药录》:“清肝火。”
3、《全国中草药汇编》:“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主治感冒发热,肺热咳嗽,喉痛,急性结膜炎,肠炎,痢疾,蛇咬伤,跌打损伤,痈疮肿毒,乳腺炎,湿疹。”
[1-3]
【别名】猪粉草、甜仔茶、三捻草、方骨草,属于茜草科草本。
白花蛇舌草 R. J. Wang)为一年生披散草本,高15-50cm。根细长,分枝,白花。…
耳草,为裟椤双树所创作的小说作品《山·十二记》之中五蕴山的植物。
牛白藤,是被子植物门龙胆目茜草科耳草属植物,…
金毛耳草 Merr.)是茜草科耳草属植物。基部木质,被金黄色硬毛;叶对生,宽披针形、椭圆形或卵形,…
草本、灌木或乔木,枝多带刺,有时攀援状;叶对生或轮生,单叶,常全叶缘;托叶各式,在叶柄间或在叶柄内,…
剑叶耳草,中药名。为茜草科植物剑叶耳草Hedyotis lance O.Kuntze的全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