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芦(学名:Stemmacanthauniflora (L. ) Dittrich),别名:野兰、鬼油麻,狼头花。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粗厚。根直伸茎直立,不分枝,灰白色,被棉毛。基生叶及下部茎叶全形椭圆形,长叶柄。头状花序单生茎顶,花序梗粗壮,裸露或有少数钻形小叶。总苞半球形,全部苞片顶端有膜质附属物,浅褐色。全部小花两性,管状,花冠紫红色,长3.1厘米,瘦果3-4棱,楔状,长4毫米,宽2.5毫米。冠毛褐色,毛刚毛糙毛状。花果期4-9月。
广泛分布在中国东北、西北、华中等地区。生于山坡丘陵地、松林下或桦木林下、海拔390-2700米。根及根状茎入药,有清热、解毒、排脓、消肿和通乳的功效。
(概述图参考资料来源: )
基本信息
多年生草本,高(6)30-100厘米。根状茎粗厚。根直伸,直径1-3厘米。茎直立,不分枝,簇生或单生,灰白色,被棉毛,基部直径0.5-1厘米,被褐色残存的叶柄。 漏芦
基生叶及下部茎叶全形椭圆形,长椭圆形,倒披针形,长10-24厘米,宽4-9厘米,羽状深裂或几全裂,有长叶柄,叶柄长6-20厘米。侧裂片5-12对,椭圆形或倒披针形,边缘有锯齿或锯齿稍大而使叶呈现二回羽状分裂状态,或边缘少锯齿或无锯齿,中部侧裂片稍大,向上或向下的侧裂片渐小,最下部的侧裂片小耳状,顶裂片长椭圆形或几匙形,边缘有锯齿。中上部茎叶渐小,与基生叶及下部茎叶同形并等样分裂,无柄或有短柄。全部叶质地柔软,两面灰白色,被稠密的或稀疏的蛛丝毛及多细胞糙毛和黄色小腺点。叶柄灰白色,被稠密的蛛丝状棉毛。头状花序单生茎顶,花序梗粗壮,裸露或有少数钻形小叶。
总苞半球形,大直径3.5-6厘米。总苞片约9层,覆瓦状排列,向内层渐长,外层不包括顶端膜质附属长三角形,长4毫米,宽2毫米;中层不包括顶端膜质附属物椭圆形至披针形;内层及最内层不包括顶端附属物披针形,长约2.5厘米,宽约5毫米。全部苞片顶端有膜质附属物,附属物宽卵形或几圆形,长达1厘米,宽达1.5厘米,浅褐色。全部小花两性,管状,花冠紫红色,长3.1厘米,细管部长1.5厘米,花冠裂片长8毫米。瘦果3-4棱,楔状,长4毫米,宽2.5毫米,顶端有果缘,果缘边缘细尖齿,侧生着生面。冠毛褐色,多层,不等长,向内层渐长,长达1.8厘米,基部连合成环,整体脱落;冠毛刚毛糙毛状。花果期4-9月。
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山西、河南、四川、山东等地。苏联远东及东西伯利亚、蒙古、朝鲜和日本有分布。
味苦,性寒。
归胃经。
清热解毒,消痈,下乳,舒筋通脉。
乳痈肿痛,痈疽发背,瘰疬疮毒,乳汁不通,湿痹拘挛。
1、腹中蛔虫:漏芦为末,以饼 和方寸匕,服之。(《外台秘要》)
2、时泄痢,冷热不调:以漏芦一两,杵为散。每服一钱,以猪肝一两,入盐少许,以水同煮熟,空心顿食之。(《圣惠方》)
3、秃头疮:五月收漏芦草,烧灰,猪膏和涂之。(《圣济总录》)
5-9g。
孕妇慎服。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晒干。
本品呈类圆形或不规则的厚片。外表皮暗棕色至黑褐色,粗糙,有网状裂纹。切面黄白色至灰黄色,有放射状裂隙。气特异,味微苦。
多年生草本。茎直立,单一,密生白色软毛。基生叶有长柄,长椭圆形,羽状深裂,裂片矩圆形,边缘有齿,两面均被软毛;茎生叶较小,有短柄或近无柄。头状花序单生于茎顶;总苞宽钟形,总苞片多层,有干膜质附片;筒状花淡红紫色,先端5裂,裂片线形。瘦果倒圆锥形,具4棱;冠毛粗羽毛状。花期5~7月,果期6~8月。生于向阳山坡、路旁。
主产于河北、辽宁、山西等地。
1.《本草纲目》:“漏芦,下乳汁、消热毒、排脓、止血、生肌、杀虫,故东垣以为手、足阳明药,而古方治痈疽发背,以漏芦汤为首称也。庞安常《伤寒论》治痈疽及预解时行痘疹热,用漏芦叶,云无则以山栀子代之,亦取其寒能解热,盖不知其能入阳明之故也。”
2.《本经》:“皮肤热毒,恶疮疽痔,湿痹,下乳汁。久服轻身益气,耳目聪明,不老延年。”
3.《本经逢原》:“漏芦,《本经》治热毒恶疮,下乳汁,以其能利窍也,为消毒排脓杀虫要药。盖咸能软坚,寒能解毒,故服之必大便作泻,使邪从下而出也。”
4.《本草求真》:“漏芦,遗精尿血能止,亦因毒解热除自止之意,非因漏芦寓有收涩之功也。”
5.《本草正义》:“漏芦,滑利泄热,与王不留行功用最近,而寒苦直泄,尤其过之。苟非实热,不可轻用。不独耗阴,尤损正气。《日华》谓通小肠,治泄精溺血,肠风乳痈,排脓止痛,通经脉,皆惟实热之症,可以暂用。”
6.《别录》:“止遗溺,热气疮痒如麻豆,可作浴汤。”
7.《药性论》:“治身上热毒风生恶疮,皮肌瘙痒瘾疹。”
8.《本草拾遗》:“杀虫,洗疮疥用之。”
9.《日华子本草》:“治小儿壮热,通小肠,(治)泄精,尿血,风赤眼,乳痈,发背,瘰疬,肠风,排脓,补血,治扑损,续筋骨,敷金疮,止血长肉,通经脉。”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