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马兰(学名:Kalimeris lautureana (Debx.) Kitam.)是菊科,马兰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100厘米。茎直立,具沟纹,被白色向上的糙毛,叶片厚或近革质,下部叶花期枯萎;中部叶披针形或矩圆状披针形,全部叶两面疏生短糙毛或无毛,边缘均有短糙毛。头状花序单生于分枝顶端且排成伞房状,总苞半球形,总苞片覆瓦状排列,上部绿色,无毛,外舌状花淡蓝色,管状花黄色,瘦果倒卵形,冠毛淡红色。
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陕西、山东、河南及江苏。生长在山坡、草原、灌丛中。
山马兰根及全草有清热,凉血,利湿,解毒之功效。
(概述图参考来源:中国自然标本馆 )
基本信息
山马兰《本草纲目拾遗》(以下简称《纲目拾遗》)载:“按纲目,马兰下集解注云,又有山兰,生山侧,而不言其有治痰开塞之功”。
山兰始载于《本草拾遗》中:“马兰,生泽旁,如泽兰而气臭。北人见其花呼为紫菊,以其单瓣菊花而紫也。又有山兰,生山侧,似刘寄奴,叶无丫,不对生,花心微黄赤”。以上记载虽较简单,但对其关键性特征已说出来了。显然,山兰与马兰是一类药,都为菊科植物;从“生山侧,似刘寄奴,叶无丫,不对生,花心微黄赤”这些特征来分析,与菊科植物三脉叶马兰性状较吻合。三脉叶马兰野生于旷野路边、山坡及山谷两旁,而不言其有治痰开塞之功”。
从药用情况来看,《本草拾遗》对山兰的药用记载只言“大破血”,其后诸本草著作对山兰的记载均引用《本草拾遗》中内容。至清代将山兰称山马兰单列一味药记入《纲目拾遗》中,并对其民间药用及附方加以补充,认为山马兰除有“太破血”之外,还有“治痰开塞之功”,并引《百草镜》云:“治疗极效,治风疲喉闭、惊风,傅疗定痛”等。《植物名实图考》载野白菊有“煎洗无名肿毒”,与《纲目拾遗》记载也是一致的。三脉叶马兰,在中国浙江民间称“山马兰”,主要用于治疗疗疖、扁桃体炎、支气管炎等;在中国江西民间称为“换肺草”、“红管药治疗气管炎。20世纪70年代,中国江西对其进行了化学、药理等系列研究,发现三脉叶马兰所含的皂甙有祛痰作用,黄酮醇有止咳怍用,并制成红管药片用于治疗慢性气管炎,。这与《纲目拾遗》记载的山马兰药用是一致的。综上所述,《纲目拾遗》所载的山马兰就是《本草拾遗》中的山兰,与《植物名实图考》中“野白菊”应为同物。从其生境、性状及药用诸方面综合分析,山马兰应为菊科植物三昧叶马兰。该药应用历史悠久。
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茎直立,单生或2-3个簇生,具沟纹,被白色向上的糙毛,上部分枝。叶厚或近革质,下部叶花期枯萎;中部叶披针形或矩圆状披针形,长3-6(9)厘米,宽0.5-2(4)厘米,顶端渐尖或钝,茎部渐狭,无柄,有疏齿或羽状浅裂,分枝上的叶条状披针形,全缘,全部叶两面疏生短糙毛或无毛,边缘均有短糙毛。
头状花序单生于分枝顶端且排成伞房状,直径2-3.5厘米。总苞半球形,径10-14毫米;总苞片3层,覆瓦状排列,上部绿色,无毛,外层较短,长椭圆形,顶端微尖,内层倒披针状长椭圆形,长5-6毫米,宽2-3毫米,顶端钝,边缘有膜质繸状边缘。舌状花淡蓝色,长约1.5-2厘米,宽2-3毫米,管部长约1.8毫米;管状花黄色,长约4毫米,管部长约1.3毫米。瘦果倒卵形,长3(4)毫米,宽约2毫米,扁平,淡褐色,疏生短柔毛,有浅色边肋或偶有3肋而果呈三棱形。冠毛淡红色,长0.5-1毫米。
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陕西、山东、河南及江苏。生长在山坡、草原、灌丛中。
山马兰 组培材料:山马兰的幼嫩叶片。
培养条件:以MS为基本培养基。①诱导愈伤组织培养基:MS+6-BA1.5毫克/升(单位下同)+NAA0.5;②诱芽培养基:MS+6-BA1.5+NAA0.3;③继代增殖培养基:MS+6.BA1.5+IAA0.1;④生根培养基:MS+IAA0.5。所有培养基中均加入3%蔗糖;诱芽培养基中加入1%琼脂.其余为0.7%,pH6。培养温度为(25±2)℃;黑暗条件下培养1周后,转入光照条件下,光照度为1500勒克斯,培养时间为12小时/天。
生长分化:
愈伤组织的诱导:从野生山马兰植株上取下幼嫩叶片,用自来水冲洗数次,然后放入70%的酒精中浸泡5分钟,再用0.1%的升汞溶液浸泡5分钟,在超净台内用无菌水冲洗3次。将叶片切成0.5厘米x0.5厘米大小的方块,接种到①号培养基中,7天后产生白色的愈伤组织,15天后愈伤组织变绿,诱导率为90%。
芽的诱导:将诱导出的愈伤组织转移到诱芽培养基上,20天后从愈伤组织上分化出很多高约2厘米的丛生芽,诱发率为100%。
继代增殖培养:将生长在②号培养基上的丛生芽从基部切下,接种到③号培养基上,20天后又可分化出许多增殖芽,增殖率为10-12倍。
生根培养:将继代增殖培养产生出的小芽,逐一转接至④号培养基上诱导生根,10天后即长出大量辐射状根,诱导生根率100%。
壮苗和移栽:将长有试管苗的瓶盖打开,在室内自然光照条件下,炼苗5天,将小苗连同培养基一起取出,在水中小心洗去培养基,移栽到经0.1%高锰酸钾溶液消毒过的珍珠岩中,先放置在高湿(湿度在85%以上)、弱光(3000勒克斯以下)条件下缓苗2周,然后置于湿度70-75%、光照5000勒克斯条件下培养2周。每周喷施1次10%的MS营养液,4周后移人土壤,成活率达90%。
药源:山马兰的全草。
药性: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止血。主治感冒发热,咳嗽,急性咽炎,扁桃体炎,传染性肝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疮疖肿毒,乳腺炎,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克。外用:适量,捣敷。
三脉紫菀是菊科紫菀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茎高达1米;叶纸质,上面被糙毛,下面被柔毛常有腺点,…
山马兰 Kitam.)是菊科,马兰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100厘米。茎直立,具沟纹,被白色向上的…
紫菀,菊科紫菀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粗壮;基部叶在花期枯落,…
阿尔泰狗娃花是菊科、紫菀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高可达100厘米,…
缘毛紫菀为菊科紫菀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粗壮,木质。茎单生或与莲座状叶丛丛生,直立,高5-45厘…
马兰是菊科,紫菀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有匍枝,茎直立,高可达70厘米,上部有短毛,…
狗娃花是菊科、紫菀属植物,一或二年生草本,有垂直的纺锤状根。…
萎软紫菀为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细长,有时具匍枝。头状花序在茎端单生。舌状花的舌片紫色,稀浅红色;管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