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野拔子

野拔子,中药名。为唇形科植物细皱香薷Elsholtzia rugulosa Hemsl.的全草。分布于广西、四川、贵州和云南等地。具有解表退热,化湿和中之功效。常用于感冒发热,头痛,呕吐泄泻,痢疾,烂疮,鼻衄,咳血,外伤出血。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野拔子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目:

管状花目

科:

唇形科

属:

香薷属

种:

细皱香薷

分布区域:

广西、四川、贵…

采收时间:

秋季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

毒性:

无毒

别名

香苏草、野苏、野香苏、崩疮药、扫把茶、腊悠麻、小苏苏棵、野香薷、狗尾巴香、山香、鬼米香条、小野菝子、满山香、小坝子


入药部位

全草。


性味

味辛、苦,性凉。


归经

归肺、胃经。


功效

解表退热,化湿和中。


主治

感冒发热,头痛,呕吐泄泻,痢疾,烂疮,鼻衄,咳血,外伤出血。


相关配伍

1、治感冒发热,头痛呕吐:香苏草9g,姜味草3g,防风6g。水煎服。《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2、治消化不良,腹痛:小苏苏棵干花、叶适量。研末,拌红糖少许,每服3-6g,温开水送服。(《红河中草药》)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2g。


采集加工

秋季采收,阴干。


形态特征

草本至半灌木。茎高0.3-1.5米,多分枝,枝钝四稜形,密被白色微柔毛。叶卵形,椭圆形至近菱状卵形,长2-7.5厘米,宽1-3.5厘米,先端急尖或微钝,基部圆形至阔楔形,边缘具钝锯齿,近基部全缘,坚纸质,上面榄绿色,被粗硬毛,微皱,下面灰白色,密被灰白色绒毛,侧脉4-6对,与中脉在上面凹陷,下面明显隆起,细脉在下面清晰可见;叶柄纤细,长0.5-2.5厘米,腹凹背凸,密被白色微柔毛。穗状花序着生于主茎及侧枝的顶部,长3-12厘米或以上,具长1.2-2.5厘米的总梗,由具梗的轮伞花序所组成,位于穗状花序下部的轮伞花序疏散;下部1-2对苞叶叶状,但变小,上部呈苞片状,披针形或钻形,长1-3毫米,全缘,被灰白绒毛;花梗长不及1毫米,与序轴密被灰白绒毛。花萼钟形,长约1.5毫米,直径约1毫米,外面被白色粗硬毛,萼齿5,相等或后2齿稍长,长约0.7毫米。花冠白色,有时为紫或淡黄色,长约4毫米,外面被柔毛,内面近喉部具斜向毛环,冠筒长约3毫米,基部宽1毫米,至喉部宽达1.5毫米,冠檐二唇形,上唇直立,长不及1毫米,先端微缺,下唇开展,3裂,中裂片圆形,边缘啮蚀状,长宽约1毫米,侧裂片短,半圆形。雄蕊4,前对较长,伸出,花丝略被毛,花药球形,2室。花柱超出雄蕊,先端2裂。小坚果长圆形,稍压扁,长约1毫米,淡黄色,光滑无毛。花、果期10-12月。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300-2800m的山坡草地、空旷地、路旁、林下或灌丛中。分布于广西、四川、贵州和云南等地。


性状鉴别

茎呈方柱形,长30-150cm,表面灰褐色或黄褐色,有不规则裂纹和白色短柔毛。叶对生,皱缩或脱落,展平后呈椭圆形或菱状椭圆形,长1-3cm,宽0.5-2cm,表面暗绿色,有皱纹及粗毛茸,背面灰绿色,密生灰白色短柔毛;叶柄长0.5-2.5cm。在顶端或叶腋可见假穗状花序,花黄白色。气香,味辛、凉。


相关论述

《全国中草药汇编》:“疏风解表,利湿。主治感冒,头痛,消化不良,急性胃肠炎,痢疾。”

[1-2]

香薷属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看了又看

热门图片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查看全部+
  • 野拔子,中药名。为唇形科植物细皱香薷Elsholtzia rugulosa Hemsl.的全草。分…
  • 密花香薷为唇形科,香薷属多年生草本,茎高20-60厘米。 密生须根。茎直立,自基部多分枝,分枝细长,…
  • 黄花香薷,中药名。为唇形科植物毛穗香薷Elsholtzia eriostachya Benth.…
  • 鸡骨柴 Rehd.)是唇形科香薷属植物,有发表透疹、解毒止痒的功效。分布于陕西、甘肃、湖北、四川、…
  • 东紫苏,唇形科香薷属植物,别称:凤尾茶、小山茶、云松茶等,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高25-30厘米。…
  • 海州香薷是唇形科、香薷属植物。直立草本,高30-50厘米。茎直立,污黄紫色,被近2列疏柔毛,基部以…
  • 香薷 Hyl.)是唇形科香薷属植物。直立草本,高0.3~0.5米,具密集的须根。茎钝四棱形,具槽,…
已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