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异叶茴芹

异叶茴芹(学名:Pimpinella diversifolia DC.)是伞形科茴芹属的植物。多年生草本,高0.3-2米。通常为须根,稀为圆锥状根。茎直立,有条纹,被柔毛,中上部分枝。叶异形,基生叶有长柄。通常无总苞片,稀1-5,披针形。幼果卵形,有毛,成熟的果实卵球形,基部心形,近于无毛,果棱线形;每棱槽内油管2-3,合生面油管4-6;胚乳腹面平直。花果期5-10月。

分布于越南、巴基斯坦、印度、阿富汗、尼泊尔、日本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西藏、云南、贵州、四川、陕西、甘肃、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广西、广东、台湾。生长于海拔160-3300米的山坡草丛中、沟边或林下。

全草入药,有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祛风解毒之效;果可提芳香油,作香精原料。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异叶茴芹

别名:

八月白(浙江草…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原始花被亚纲

目:

伞形目

科:

伞形科

亚科:

芹亚科

族:

阿米芹族

亚族:

葛缕子亚族

属:

茴芹属

组:

毛果组

种:

异叶茴芹

命名者及年代: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0.3-2米。通常为须根,稀为圆锥状根。茎直立,有条纹,被柔毛,中上部分枝。叶异形,基生叶有长柄,包括叶鞘长2-13厘米;叶片三出分裂,裂片卵圆形,两侧的裂片基部偏斜,顶端裂片基部心形或楔形,长1.5-4厘米,宽1-3厘米,稀不分裂或羽状分裂,纸质;茎中、下部叶片三出分裂或羽状分裂;茎上部叶较小,有短柄或无柄,具叶鞘,叶片羽状分裂或3裂,裂片披针形,全部裂片边缘有锯齿。

通常无总苞片,稀1-5,披针形;伞辐6-15(-30),长1-4厘米;小总苞片1-8,短于花柄;小伞形花序有花6-20,花柄不等长;无萼齿;花瓣倒卵形,白色,基部楔形,顶端凹陷,小舌片内折,背面有毛;花柱基圆锥形,花柱长为花柱基的2-3倍,幼果期直立,以后向两侧弯曲。幼果卵形,有毛,成熟的果实卵球形,基部心形,近于无毛,果棱线形;每棱槽内油管2-3,合生面油管4-6;胚乳腹面平直。花果期5-10月。

查看全部

近种区别

该种与杏叶茴芹(Pimpinella candolleana Wight et Arn.)相近,但通常为须根,基生叶多为三出分裂,纸质,小总苞片短于花柄。而杏叶茴芹的根为圆柱形或长圆锥形,基生叶通常不分裂,近革质,小总苞片等于或长于花柄。


主要变种

走茎异叶茴芹(Pimpinella diversifolia DC. var. stolonifera Hand.-Mazz.)其与原变种的区别是:有长达3-20厘米的匍匐茎。分布于尼泊尔、不丹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四川西南部和云南西北部。生于海拔3000-3300米的林下或灌丛中。

尖瓣异叶茴芹(Pimpinella diversifolia DC. var. angustipetala Shan et Pu)与原变种的主要区别在于:该变种的花瓣呈披针形,顶端全缘微弯曲。分布于中国四川。

查看全部

产地生境

分布于越南、巴基斯坦、印度、阿富汗、尼泊尔、日本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西藏(察隅)、云南(贡山、福贡、中甸、丽江、鹤庆、宾川、巍山、临沧、永善和彝良等)、贵州、四川、陕西、甘肃、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广西、广东、台湾。生长于海拔160-3300米的山坡草丛中、沟边或林下。以较肥沃、湿润的夹沙土或潮沙泥生长较好。 [1-2] [4-5]


繁殖方法

异叶茴芹用种子繁殖。在9-10月,陆续釆集成熟果实,晾干作种。10月播种。土地软细整平,开成133厘米宽的厢,按行窝距各26.6厘米左右打窝,深约3厘米,施人畜粪水,每亩用种子300-400克,与火灰和人畜粪水扦匀,每窝撒一小把,并盖细土0.3-0.6厘米厚。


栽培技术

田间管理:苗高3.3-6.6厘米时,要匀苗、补苗,每窝有苗四至六株,并行扯苹及施人畜粪水。第二,三年的3-4月,都要中耕除草,施人畜粪水,第二年刨茁后,还可中耕除草和施火灰或土杂肥。

收获加工:异叶茴芹播种后第三年的8-9月收获。收时,除留采种的植株外,都要连根挖起,除净泥土杂质,晒干即成。异叶茴芹打捆包装贮运,放干燥处,防受潮发霉。

查看全部

病虫防治

虫害有蚜虫,可用乐果防治。 异叶茴芹


主要价值

全草入药,有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祛风解毒之效;果可提芳香油,作香精原料。

茴芹属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看了又看

热门图片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查看全部+
  • 异叶茴芹是伞形科茴芹属的植物。多年生草本,高0.3-2米。通常为须根,稀为圆锥状根。茎直立,有条纹…
已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