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山楝

山楝(学名:Aphanamixis polystachya (Wall.) R. N. Parker)是楝科山楝属植物,乔木,高20-30米。叶为奇数羽状复叶,长30-50厘米;小叶对生,初时膜质,后变亚革质,在强光下可见很小的透明斑点,长椭圆形,长18-20厘米,宽约5厘米。花序腋上生,短于叶,长不及30厘米,雄花组成穗状花序复排列成广展的圆锥花序,雌花组成穗状花序。蒴果近卵形,熟后橙黄色,开裂为3果瓣;种子有假种皮。花期5-9月,果期10月至翌年4月。

分布于中国、印度、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等。生于低海拔地区的杂木林中 。喜温暖气候及深厚疏松湿润酸性土;较喜光,幼树稍耐荫;根深性,耐水湿和轻度盐碱。

种子的含油量约44%-56%,油可供制肥皂及润滑油;木材赤色,坚硬,可作建筑、造船、茶箱和舟车等用材 。根部异常发达,为深根性树种,也颇耐浸渍和耐碱,为优良的防风和护路固堤树种 。花黄白色,果实橙黄或橙红色,种子假种皮橘红色,可植为绿荫树。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山楝

别名:

沙罗、红罗、山…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原始花被亚纲

目:

芸香目

亚目:

芸香亚目

科:

楝科

亚科:

楝亚科

族:

鹧鸪花族

亚族:

米仔兰亚族

属:

山楝属

种:

山楝

命名者及年代:


形态特征

乔木,高20-30米。叶为奇数羽状复叶,长30-50厘米,有小叶9-11(-15)片;小叶对生,初时膜质,后变亚革质,在强光下可见很小的透明斑点,长椭圆形,长18-20厘米,宽约5厘米,最下部的一对较小,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宽楔形,有时一侧稍带圆形,偏斜,两面均无毛,侧脉每边11-12条,纤细,边全缘;小叶柄长6-12毫米。

花序腋上生,短于叶,长不及30厘米,雄花组成穗状花序复排列成广展的圆锥花序,雌花组成穗状花序;花球形,无花梗,花蕾时直径2-3毫米,下有小包片3;萼4-5,圆形,直径1-1.5毫米,有时有小睫毛;花瓣3,圆形,直径约3毫米,凹陷;雄蕊管球形,无毛,花药5-6,长圆形,子房被粗毛,3室,几无花柱。蒴果近卵形,长2-2.5厘米,直径约3厘米,熟后橙黄色,开裂为3果瓣;种子有假种皮。花期5-9月,果期10月至翌年4月。

查看全部

生长环境

自然分布较广。在中国海南散见于海拔较低的热带常绿季雨林和热带沟谷雨林中;从山区以至海滨、村旁和路边隙地上,均常见有人工保留作为风景、荫蔽树。中国广东湛江一带也有用作行道树栽培。

沙椤天然分布的气候为年平均气温18-26℃。极端最高气温38℃,极端最低气温-2℃,年降水量900-2500毫米。适生的土壤为5-20厘米以上的砂壤土为表层的红壤、砖红壤性红色土或砖红壤性黄红色土,母质为花岗岩或页岩、砾岩、玄武岩等。

在自然情况下,沙椤喜生于土层深厚和疏松湿润之处,尤以河旁或小溪边为最盛。偏喜光,树冠广伞形,幼年时稍喜侧方的荫蔽,壮龄时则需充足阳光,常见在林区边缘次生季雨林的疏林中生长茂盛,其伴生乔灌木有毛萼紫薇、银钩花、猫尾木、鸡尖、喜光花、破布叶等。

查看全部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印度、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等。在中国分布于海南(儋州、东方、乐东、三亚、陵水和保亭等地)、广东(湛江和茂名)、广西和云南等省区的南部地区。


繁殖方法

翌年1-3月为果实成熟期。成熟时果皮浅黄色,种皮红色,种子棕黑色发亮,因种子成熟期不一致,故应分批采收,采得的果实可置于太阳下晒裂果壳后剥出种子,因种皮为蚂蚁所喜食,故应及早搓去红色的假种皮,种子去皮后亦能促进发芽,种子千粒重为1670克,随采随播的种子发芽率达100%,阴干贮藏2个月发芽率仍能保持80%。

播种前用清水浸种24小时,播后覆薄土约l厘米,盖一层薄草或用遮光网搭荫棚遮光,以保持床面湿润,约半个月后开始发芽,1个月后发芽完毕。当幼苗长出2对真叶时进行分床,分床以株行距为25厘米×20厘米,半年生苗高达30-40厘米,地径0.5-0.75厘米,可于雨季上山造林。也可在苗高10-15厘米时移入营养杯中培育,当苗高40-50厘米时在雨季造林,成活率可达90%以上。

查看全部

栽培技术

造林地的选择:一般山区、丘陵的红壤、黄壤;平地四旁都可栽植沙椤。但在土层深厚肥沃的土壤上生长更好。在雨季前先行除杂、炼山(或水平带状归堆),然后按预定的株行距进行穴状或带状整地。若坡度较缓,在有条件的地方最好进行全面整地,间种农作物或绿肥。

因幼树树冠较小,郁闭时间相对较迟,株行距应考虑缩短郁闭时间,一般以2米×2米或2.5米×2.5米为宜。种子发芽力强,可进行直播造林,即采即播为好。播前用清水浸种1-2天,每穴下种子2-3粒,覆土约3厘米,播后种子1个月开始发芽,持续3个月才发芽完毕,发芽率达90%。当苗高30-40厘米时每穴选1株壮苗留下继续培育,其余拔除。

幼林期生长较慢,应加强抚育管理,提早郁闭。在定植当年雨季末进行锄草、松土1次,以后3年内应于每年雨季前后各砍杂和松土1次,并在雨季前结合松土每穴施复合肥100克,以促进幼林生长。往后要注意砍除藤蔓和修枝,培养优良干形。

查看全部

病虫防治

幼苗期常有猝倒病发生。防治的方法:除了苗圃地要按照常规的条件来选择和操作外,化学防治的方法是及时将病苗拔除后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64%杀毒矾M8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都达到较好的效果。

楝梢螟:楝梢螟发生后严重影响树木的生长,甚至整株死亡。防治方法:及时剪下被害嫩梢烧毁,或在虫害发生时定期采用灭杀毙(21%增效氰马乳油)6000倍液或40%氰戊菊酯6000-8000倍液喷洒刚孵化的幼虫。

查看全部

主要价值

木材:木材纹理交错,结构细致,材质硬而重,加工容易;干燥后少开裂,稍会变形;耐腐;纵切面平滑且具光泽,材色鲜艳美观。适于作建筑、造船、车辆、桩木、家具、农具等用材。当地多用作造船材及建筑用的板料。

树皮、种仁:树皮含单宁丰富,可提取栲胶。种仁含油率达56.77%,油脂为蛋黄色;油的皂化价192.93,碘价105.39,酸价47.96,为不干性油;可供制肥皂和润滑油等用,当地常用作点灯。

山楝树冠宽阔,呈扁圆形,花黄白色,果实橙黄或橙红色,种子假种皮橘红色,可植为绿荫树。

根部异常发达,为深根性树种,树干强韧,也颇耐浸渍和耐碱,为优良的防风和护路固堤树种。

查看全部

楝科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看了又看

热门图片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查看全部+
  • 楝是楝科,楝属植物。落叶乔木,高可达10米;树皮灰褐色,分枝广展,叶为2-3回奇数羽状复叶,小叶对生,…
  • 麻楝,楝科麻楝属大乔木,高25米。芽鳞被粗毛,小枝红褐色无毛;偶数羽状复叶,…
  • 山楝 R.N.Parker)是楝科山楝属的乔木植物。奇数羽状复叶;小叶对生,初时膜质,后变亚革质,…
  • 非洲楝 A. Juss.),是楝科非洲楠属的常绿乔木。非洲楝幼枝有暗褐色皮孔;小叶革质,…
  • 米仔兰是楝科米仔兰属的乔本植物。同枝多,叶柄上有极狭的翅,对生的叶片呈倒卵形至长椭圆形,圆锥花序腋生,…
  • 楝是楝科,楝属落叶乔木,高可达10米;树皮灰褐色,分枝广展,叶为2-3回奇数羽状复叶,小…
  • 桃花心木,楝科桃花心木属的常绿大乔木。树干基部具板根,树皮淡红色,鳞片状;复叶无毛,小叶革质,…
  • 香椿[Toona sinensis Roem.],楝科、香椿属多年生木本植物。…
已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