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灰胸鹪莺

灰胸鹪莺(学名:Prinia hodgsonii):体长12厘米,是一种体型略小的灰褐色鹪莺。具略长的凸形尾。繁殖期成鸟:上体偏灰,飞羽的棕色边缘形成翼上的褐色镶嵌型斑纹;下体白,具明显的灰色胸带。非繁殖期的成鸟及幼鸟难与非繁殖期的暗冕鹪莺相区分,但浅色的眉纹较短;嘴较小而色深,尾端白色而非皮黄色。尾比褐头鹪莺短很多。

分布于喜马拉雅山麓至中国西南及东南亚。常见于次生林下植被、灌丛及草地,高可至海拔1800米。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亦结成3-5只的小群,特别是在冬季喜欢集群,有时呈10多只的松散群。性活泼。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蜘蛛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偶尔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灰胸鹪莺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纲:

鸟纲

亚纲:

今鸟亚纲

目:

雀形目

亚目:

鸣禽亚目

科:

扇尾莺科

属:

鹪莺属

种:

灰胸鹪莺

亚种:

亚种

保护级别:

无危 标准

形态特征

灰胸鹪莺雌雄羽色相似。但冬羽和夏羽明显不同。夏羽从头到尾整个上体烟灰色,头顶较暗,呈黑褐色或石板灰色,后颈至背微沾棕色或棕褐色,颊和耳羽白色或灰白色,眼先黑褐色,无眉纹。尾较长呈凸状,外侧尾羽从内向外依次变短,灰色或灰褐色,具不明显的暗色横斑以及白色或灰白色端斑或黑色次端斑。两翅褐色,飞羽具淡棕色羽缘。下体白色,上胸灰色,形成一条明显的灰色胸带,两胁灰褐色,腿覆羽浅棕色。春季换羽前的冬羽整个上体从头到尾上覆羽明显较夏羽变得更为棕褐色,且具一短的白色眉纹,下体全为白色或污白色,灰色胸带消失,其余同夏羽。虹膜橙褐色,嘴黑色,脚角黄色或肉红色,爪黑色。

大小量度:体重♂4-7克,♀5-8克;体长♂104-119毫米,♀104-105毫米;嘴峰♂10-11毫米,♀10-11毫米;翅♂43-47毫米,♀42-43毫米;尾♂46-57毫米,♀47毫米;跗蹠♂18-19毫米,♀18-19毫米。(注:♂雄性;♀雌性)(西南亚种)

查看全部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草地、灌丛和稀疏草坡等开阔地带,尤其喜欢出没于农田、耕地和村寨附近的草丛和灌丛中。


生活习性

留鸟。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亦结成3-5只的小群,特别是在冬季喜欢集群,有时呈10多只的松散群。性活泼,多在灌丛和草丛的枝叶间攀爬、跳跃,偶尔也飞到空中或比较高的树上活动和觅食。繁殖期间雄鸟站在灌木或高的草茎顶端鸣叫,鸣声为响而尖的chiwee-chiwee-chiwi-chip-chip-chip声,音调音量均上升至突然停止。叫声为chew-chew-chew或连续的zee-zee-zee声。

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蜘蛛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偶尔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

查看全部

分布范围

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柬埔寨、中国、印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斯里兰卡、泰国、越南。

灰胸鹪莺分布图


繁殖方式

繁殖期在印度是4-7月,在巴基斯坦是4月一直持续到10月,明显有两个高峰期。或许一年繁殖2窝,第一窝雄鸟在4月初即开始占区和鸣叫,4-5月营巢;第二窝在7月初至10月初。营巢主要由雌鸟承担,雄鸟协助。巢和缝叶莺的巢很相似,用一片或数片大的叶子,用蜘蛛网和植物纤维将边缘缝合起来形成一圆锥状,然后再大里面用细草筑一杯状巢。另一种类型的巢是用草纤维编织成一个深袋状,外面再用蜘蛛网将数枚叶片松散的粘合在一起围在巢外面,巢内再垫以植物绒毛。巢距地高多在1米以下,少数距地高1.5米。每窝产卵3-4枚。卵的颜色变化较大,有的为纯白色或蓝色,光滑无斑;有的为粉白色、绿白色、灰绿色,被有淡红褐色斑点。卵的大小平均为14.7毫米×11.7毫米。雌雄鸟轮流孵卵,孵化期10-11天。雏鸟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查看全部

扇尾莺科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看了又看

热门图片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查看全部+
已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