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马醉木

马醉木(学名:Pieris japonica (Thunb.) D. Don ex G. Don)是杜鹃花科,马醉木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4米;树皮棕褐色,冬芽倒卵形,叶片革质,密集枝顶,无毛,表面深绿色,背面淡绿色,叶柄腹面有深沟,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直立或俯垂,花序轴有柔毛;萼片三角状卵形,花冠白色,坛状,无毛,花丝纤细,有长柔毛,子房近球形,无毛;花柱细长,蒴果近于扁球形,4-5月开花,7-9月结果。

分布于中国安徽、浙江、福建、台湾等省。日本也有分布。生于海拔800-1200米的灌丛中。栽植宜避免高温之强烈日光直射,土质以富含腐植质之壤土或砂质壤土为佳。

马醉木叶有毒,可作杀虫剂。 虽有毒,但依然是受人喜爱的植物,无论是用于插花、盆栽,或作为绿篱、庭植等露地栽培,是优良的木本花卉。马醉木花色淡白绿色,可作切花、盆景、绿篱和庭园露地栽培。已被开发为年宵花卉。

(概述图参考来源:中国自然标本馆 )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马醉木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合瓣花亚纲

目:

杜鹃花目

科:

杜鹃花科

亚科:

綟木亚科

属:

马醉木属

种:

马醉木

命名者及年代:


形态特征

马醉木 灌木或小乔木,高约4米;树皮棕褐色,小枝开展,无毛;冬芽倒卵形,芽鳞3-8枚,呈覆瓦状排列。

叶革质,密集枝顶,椭圆状披针形,长3-8厘米,宽1-2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狭楔形,边缘在2/3以上具细圆齿,稀近于全缘,无毛,表面深绿色,背面淡绿色,主脉在两面凸起,侧脉在表面下陷,在背面不明显,小脉网状;叶柄长3-8毫米,腹面有深沟,背面圆形,微被柔毛。

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长8-14厘米,直立或俯垂,花序轴有柔毛;萼片三角状卵形,长约3.5毫米,宽约1毫米,内面疏生短柔毛,外面有少数腺毛或近无毛;花冠白色,坛状,长6-7毫米,直径约5毫米,无毛,上部浅5裂,裂片近圆形;雄蕊10,长约3.5毫米,花丝纤细,有长柔毛,基部较多;子房近球形,无毛;花柱细长,长约6毫米,柱头细小,头状。

蒴果近于扁球形,直径3-5毫米,无毛。花期4-5月,果期7-9月。

查看全部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安徽、浙江、福建、台湾等省。日本也有分布。生长在海拔800-1200米的灌丛中。

马醉木喜湿润、半阴环境,耐寒,也可在全光照下生长,喜肥沃、酸性、通透性强的土壤。马醉木具有抗风、抗污染等特点,对环境要求与杜鹃相似,喜阴耐寒,在年平均气温15℃以上,年均降雨量1200-1400毫米,相对湿度70%以上的地区生长良好。在-10℃的低温下能露天越冬。

查看全部

繁殖方法

播种繁殖:播种在春、秋季盆播,发芽适温13℃-18℃,播后30-40天发芽。

扦插繁殖:初夏用嫩枝扦插,夏末用半熟枝扦插,穗长8厘米-10厘米,室温保持20℃-24℃,插后25-30天生根。用5克/升的吲哚丁酸处理基部2-3秒钟,可促进生根。


栽培技术

马醉木 选择土壤:马醉木幼叶呈彩色状,有红、粉红、粉绿、嫩黄、橙黄等色,在小庭院栽植时,宜选地势高,排水良好,肥沃、富含腐殖质的酸性沙质壤土为宜,株行距2米-3米。盆栽可用园土、沙、厩肥按6:2:2配制而成。

科学施肥:性喜温暖、湿润和半阴环境。生长期间要保持土壤湿润,每月施一次卉友21-7-7的酸性肥。冬季在树冠外围开沟施肥,覆盖一层树皮屑,保温越冬。

温度要适宜:马醉木较耐寒,怕高温和强光暴晒,生长为10℃-15℃,耐寒种可耐15℃,一般种类可耐5℃。

查看全部

病虫防治

夏季强光时适当遮阴。若室内通风不良,易患叶斑病和枯梢病,可用65%代森锌500倍防治,如发生介壳虫、红蜘蛛可用氧化乐果2000倍防治。


主要价值

马醉木因为其茎、叶和种子有剧毒,马匹如果误食,则呈昏睡状态,所以称为“马醉木”。除了马匹外,人类或其他动物如果误食了,也会中毒产生昏睡等不适的现象。 因叶有毒,所以可作杀虫剂。

马醉木2-4月开花,总状花序,花序上有白色壶状小花数朵,排列别致有趣。马醉木树姿优美,因叶色随着叶的新老程度不同而变化,所以同一时期会同时拥有红、粉红、嫩黄、绿色等叶片,异彩纷呈,有着较高的观赏价值和园林应用价值。马醉木可应用于花篱和色块配置、块状种植和边缘灌木,色彩艳丽,萌发力强,它是园林绿化向高品位方向发展更新树种的理想选择之一,一年四季均可观赏,也可作为盆栽推广,是一种布置庭园的好材料。

查看全部

杜鹃花科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看了又看

热门图片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查看全部+
已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