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滨玉蕊

滨玉蕊(学名:Barringtonia asiatica (L.) Kurz)是玉蕊科、玉蕊属常绿乔木,高可达20米;小枝粗壮,叶片丛生枝顶,有短柄,近革质,倒卵形或倒卵状矩圆形,两面无毛,侧脉两面凸起,网脉明显。总状花序直立,顶生,小苞片三角形,萼纸质;花瓣椭圆形或椭圆状倒披针形,子房近球形,果实卵形或近圆锥形,外果皮薄,外面有腺点,种子矩圆形,凹头。

分布于亚洲、东非和大洋洲各热带、亚热带地区。中国只产台湾的屏东、台东和兰屿等地;常生滨海地区的林中。

滨玉蕊果实、种子和树皮捣烂均可毒鱼。

(概述图参考来源:中国自然标本馆 )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滨玉蕊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原始花被亚纲

目:

桃金娘目

科:

玉蕊科

属:

玉蕊属

种:

滨玉蕊

命名者及年代: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高7-20米;小枝粗壮,有大的叶痕。叶丛生枝顶,有短柄,近革质,倒卵形或倒卵状矩圆形,甚大,长达40厘米,宽达20厘米,顶端钝形或圆形,微凹头而有一小凸尖,基部通常钝形,有时微心形,全缘,两面无毛,侧脉常10-15对,两面凸起,边脉可见,网脉明显。

总状花序直立,顶生,稀侧生,长2-15厘米;苞片卵形,无柄,长8-15毫米;小苞片三角形,长1.5-5毫米;花梗长4-6厘米;花芽直径2-4厘米;萼撕裂为2个不等大的裂片,长约3-4厘米,纸质;花瓣4,椭圆形或椭圆状倒披针形,长5.5-8.5厘米;雄蕊6轮,内轮退化,花丝长约8-12厘米,退化雄蕊长2-3.5厘米;子房近球形或有4棱,4室,隔膜不完全,胚珠每室4-5颗。

果实卵形或近圆锥形,长8.5-11厘米,直径8.5-10厘米,常有4棱,外果皮薄,外面有腺点,中果皮厚2-2.5厘米,海绵质,内果皮富含纵向交织的纤维;种子矩圆形,长4-5厘米,向上渐狭,凹头。

查看全部

产地生境

分布于亚洲、东非和大洋洲各热带、亚热带地区。中国只产台湾的屏东、台东和兰屿等地有分布;常生于滨海地区的林中。 滨玉蕊


繁殖方法

滨玉蕊可播种繁殖或扦插繁殖。

播种:种子的发芽率可达80%,播种前可将种子浸泡于清水中48小时,每24小时换水1次,48小时后捞取种子晾干即可播种。种子点播后保持苗床或容器湿润,2-4个月可发芽出苗。

扦插:扦插前用生根剂(粉)对扦插条进行处理,可促使插条生根,提高成活率。

查看全部

栽培技术

在移植区培育1年后,移到大苗区栽培,每3个月中耕1次,每半年追施加有机肥1次,3-5年即可出圃造林。


主要价值

滨玉蕊果实中果皮全被纤维充满,内果皮呈软木质,故能漂浮在水上,远渡重洋到适合繁衍的异地落脚成长。滨玉蕊是一种具有较大经济价值的植物,它不仅是庭院绿化美化的优良风景树种,其果实、种子和树皮捣烂后,还可以杀虫及药用等。

杜鹃花目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看了又看

热门图片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查看全部+
已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