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雀,英文名parus major,民间又叫“白脸山雀”、“吱吱嘿”、“吱啵”等。属鸟纲、雀形目、山雀科,体型与麻雀相似。头黑色,两侧具大形白斑;上体蓝灰,背沾绿色;腹面白色,中央贯以显著的黑色纵纹。鸣声的基调似“呼伯、呼伯”或“呼黑、呼黑”,易与其它鸟类区别。为林栖鸟类,通常栖息在山区阔叶林或针叶林间,夏季可见于海拔3000米左右的高山,冬时降至平原地带的林间,在耕作区或庭园中亦能经常见到是一种极常见到。
基本信息
体型与麻雀相似。头黑色,两侧具大形白斑;上体蓝灰,背沾绿色;腹面白色,中央贯以显著的黑色纵纹。鸣声的基调似“呼伯、呼伯”或“呼黑、呼黑”,易与其它鸟类区别 。
雄性成鸟:额、眼先、头顶、枕部以至后颈上部呈辉蓝黑色,后颈左右两侧各有一道条纹,向下延伸,与颏、喉和前胸之黑色相连接。眼下、颊、耳羽及颈侧白色,与周围的黑色相衬,呈一明显的三角形白斑。上背黄绿,下背至尾上覆羽蓝灰色。上背与后颈的黑色间,隔以狭形白色横带。中央一对尾羽蓝灰,羽干黑色;次三对尾羽的内侧羽片黑色,外侧羽片蓝灰色;第五对除羽端具楔形白斑外,其余内侧羽片和外侧羽片亦为黑色和蓝灰色;最外侧尾羽白色,羽干大都黑褐色,内侧羽片除羽端外,缀以宽阔的楔形黑褐色边缘。飞羽黑褐色;初级飞羽的外侧羽片,除最外侧二枚外,均具蓝灰色而向羽端转为灰白色的羽缘;次级飞羽均缘以蓝灰,羽端微缀以灰白色;三级飞羽的外侧羽片具较阔的灰白色羽缘;覆羽黑褐,外侧羽片具蓝灰色狭缘,大覆羽更具宽阔的灰白色羽端,相并而成一显著的横斑。颏、喉及前胸黑色,微具蓝辉。腹部白色,中央自前胸向后至尾下覆羽,具一宽阔的黑色纵带,有时尾下覆羽的黑斑还扩大呈三角形。腋羽白色。
雌性成鸟:羽色与雄鸟极相似,但腹部中央的黑色纵带稍细,尾下覆羽的三角形斑不显。
幼鸟:羽色与成鸟相似,但黑色部分较浅淡,沾褐色,且无金属反光;遍体的灰色和白色均沾黄绿色;喉部黑斑较小;腹部无黑纵纹,或仅隐约可见;尾下覆羽白,而无黑斑。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紫褐色 。
大山雀是山雀科中在国内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遍及各省、市、自治区。
国外分布从阿富汗东至中南半岛和印度尼西亚,苏联西伯利亚南部、朝鲜、日本,以及欧洲的大部和非洲西北部一带 。
大山雀为林栖鸟类,通常栖息在山区阔叶林或针叶林间,夏季可见于海拔3000米左右的高山,冬时降至平原地带的林间,在耕作区或庭园中亦能经常见到。性较活泼,常在树枝间穿梭跳跃,寻觅食物,不甚畏人,常从一株树飞至另一株树上,边叫边飞。飞行时略呈波状,但波峰不高,平时飞行缓慢,受惊时飞行急速,波峰也不显著。秋冬时常几只以至十数只集小群活动。
繁殖期约为3—8月间,一年可繁殖两次。大都在4—5月间开始营巢,亦有早至3月的。巢营于天然树洞、石隙或墙洞间,有时也利用啄木鸟遗弃的树洞,通常距地面2—6米不等,巢间距离约为40米。巢呈杯状,外壁主要用苔藓砌成,混以草茎、地衣等物,内垫以羊毛、鬃毛、棉花和羽毛等。每日产卵1枚。
孵卵工作主要由雌鸟担任,往往在最后一枚卵未产出的前一天,雌鸟即开始坐巢孵卵,白天坐巢时间约为7—8小时,夜间也在巢内过宿。孵卵期曾见雄鸟衔虫进巢喂饲正在孵卵的雌鸟。孵卵的温度为38.3℃(当时气温为21℃)。卵经15日左右孵出,一窝卵的出雏需时两日
大山雀是山雀科、山雀属的中小型鸟类,体长13-15厘米,翼展23-26厘米,体重16-21克。…
大山雀是山雀科、山雀属的中小型鸟类,体长13-15厘米。整个头部黑色,头两侧各具一大型白斑。…
绿背山雀也叫青背山雀,是雀形目山雀科山雀属的鸟类动物。绿背山雀体长约13厘米,…
山雀属于脊椎动物,鸟纲,是山雀科各种类的通称。小型鸣禽。树栖,主食昆虫及其幼虫,为农林益鸟。…
冕雀:共有4个亚种。体长20-21厘米,体重34-49克。具蓬松的黄色长型冠羽。雌鸟似雄鸟,…
大山雀是山雀科、山雀属的中小型鸟类,体长13-15厘米,翼展23-26厘米,体重16-21克。…
绿背山雀也叫青背山雀,是雀形目山雀科山雀属的鸟类动物。绿背山雀体长约13厘米,…
褐头山雀:共有14个亚种,是一种小型的山雀。头顶及颏褐黑,上体褐灰,颊白,颏和喉黑色,下体近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