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学名:
山尖子
山尖子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4月中,下旬返青,花期7一8月,果期9–10月。主要生长在夏绿阔叶林下,林缘,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和岳桦林林缘,灌丛、林间草地,河滩杂草类草甸也常有分布。它经常是山地林缘草甸的主要伴生种。山尖子为大型草本植物。喜欢微酸性肥沃湿润的土壤,直根系,属耐阴喜湿的中生植物。
基本信息
多年生草本。高40一150cm。茎直立,较粗壮,具细棱,上部常分枝,并密生被腺状短柔毛。叶下部叶花期枯萎,中部叶三角状戟形,长10–18cm,宽13–19cm,先端渐 山尖子 尖,基部截形或近心形,在叶柄处下延戊翼,叶柄长4一5cm,边缘具不整齐的尖齿,上面绿色,疏被短毛,下面淡绿色,密被柔毛:上部叶渐小,三角形或矩圆状菱形。头状花序多数,下垂,于茎顶排列戍狭金字塔形,总苞筒状,长9–12mm,宽约8mm,总苞片8,披针形,花两性皆为管状,6一19个。瘦果黄褐色,长约7mm,冠毛,白色(图98)。
分布于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山西和内蒙古等省区。朝鲜、蒙古和苏联(远东地区)也有。
本种适口性不甚良好。春季和初冬放牧时马、牛、羊均采食。夏季放牧家畜一般不吃,但夏季可与其他饲草一起割草青贮,各种家畜均喜食,还可煮熟做猪饲料。秋季可刈割调制干草供冬季饲用。春,夏季嫩苗与嫩叶、嫩芽可做青菜,炒食或做汤食用。全株含单宁可达3。75%,可做烤胶原料。此外,山尖子还作为民间土农药使用,用于防治蔬菜害虫及蚊蝇等害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