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棘蜈蚣是模棘蜈蚣的近似种,别名金头蜈蚣。体长110~130毫米,多以其他节肢动物为食。主要分布于中国和日本,在长江中下游常见。喜居于潮湿阴暗的处所,多栖启、于腐木、石隙间和阴湿的草地等处。黑夜四出捕食昆虫(如蟀蟋、蚱蜢、金龟子和各种蛾类),也能用毒颚杀死小型的脊椎动物(如麻雀、蜥蜴、蛇等)。它们也食同类。
基本信息
体长110~140mm。头板和第1背板金黄色,自第2背板起墨绿色或暗绿色,末背板时近于黄褐色,胸腹板和步足淡黄色。背板自第4-9节起,有两条不显著的纵沟。腹板在第2-19节间有纵沟。第3、第5、第8、第10、第12、第14、第16、第18、第20体节的两侧各具气门1对。头板前部的两侧各有4个单眼,集成左右眼群。颚肢内部有毒腺。齿板前缘具小齿5枚,内侧3枚小齿相接近。步足21对,最末步足最长,伸向后方,呈尾状。基侧板后端有2个小棘。前腿节腹面外侧有2个棘,内侧有1个棘。背面内侧有1个棘和1个隅棘。隅棘顶端有2个小棘 。
喜居于潮湿阴暗的处所,多栖启、于腐木、石隙间和阴湿的草地等处。性畏光,昼伏夜出,捕食昆虫和其他小型动物。在10月天气转冷时钻入深土中越冬。次年惊蜇后,天气转暖,出洞觅食。在春、夏之间产卵。雌虫蜷曲身体,环抱卵群孵化,并保护幼虫 。黑夜四出捕食昆虫(如蟀蟋、蚱蜢、金龟子和各种蛾类),也能用毒颚杀死小型的脊椎动物(如麻雀、蜥蜴、蛇等)。它们也食同类。一般在10月以后,天气转冷时钻入泥土,潜伏于离地面10-13厘米深的土中越冬。次年惊蛰后,随着天气转暖,出洞觅食。
蜈蚣在春、夏之间产卵,卵数多在15-35个之间,椭圆形,长3-3.5毫米。雌虫具有蜷曲身体,环抱卵群孵化,和保护幼虫的习性。幼虫与成虫的步足数目相同。雌雄两性肛生殖节异形。
蜈蚣喜居于潮湿阴暗的处所,多栖息在腐木、石隙间和阴湿的草地等处。
分布在江苏、浙江、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在日本、韩国也有过分布的记载 。
水对于少棘蜈蚣的生存至关重要,每隔两至三天必须给它们喂一次水。喂水的方式非常简单,只需将一点自来水滴在石头瓦片上那些微小的凹陷处就是了。蜈蚣会很快伏上身去贪婪的吮吸。有时放入一块多汁的梨肉也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在保持供水的前提下,少棘蜈蚣不吃食也可以度过至少1周的时间。少棘蜈蚣多以其他节肢动物为食:多汁的潮虫、体型较大的蚂蚁、蝗虫、蝉都是它的最爱,即使连泽蛙都不放过。它那对骇人的大毒颚是捕食的得力工具。猎物一旦被盯上,就很难逃脱它那精、准、狠的攻击。那对威风的念珠状触角对少棘蜈蚣的生存而言,似乎至关重要。几乎每次进食后,它都会把两只触角轮流垂到颚边,进行非常细致的清理。这些触角上一定分布着发达的感觉器,若粘上污渍,会对其外部环境的感知能力产生很大影响,因为它们只有一对单眼,根本无法看清东西。
蜈蚣在夜晚总处于一种蓄势待发的状态,一旦发现有情况,就立即将身体缩成微略的S型,然后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出击。我要是投入像蚂蚁、潮虫、蜘蛛这样的小型猎物,通 少棘蜈蚣 常没等我反应过来,便已被它的毒颚牢牢地嵌住,仿佛它们根本没有接触饲养瓶的底部,在我一投入就被接住的一样。猎物亦没丝毫反抗的迹象,就如一个遗失在道上的宝贝被一贪财的过路人突然发现一样,只有被攫取为囊中之物的命运。这一固定动作通常会持续几分钟,似乎是为了等待猎物被完全麻醉,然后,进食才正式开始。少棘蜈蚣先用大颚破开猎物的外壳,再像饮水一样卷动自己的颚和唇须,享用猎物多汁的“内容物”,直到剩一空壳为止,进食通常很快,即使对下面讲到的大个头蝗虫也是如此。
中华虎凤蝶是鳞翅目凤蝶科虎凤蝶属昆虫。双翅颜色为黄底黑纹,色如虎皮;雌、雄斑纹相同,…
六点带蛱蝶,蛱蝶科带蛱蝶属蝴蝶的一种。
姜弄蝶 Udaspes folus ,又叫银斑姜蝶。幼虫吐丝粘叶成苞,隐藏其中取食,…
白弄蝶静止时翅面保持水平伸展状态,有异于弄蝶科大多数种类停栖时翅面立于背方呈V 字形。成虫飞行迅速,…
菜粉蝶,别名菜白蝶,幼虫又称菜青虫 ,是我国分布最普遍,危害最严重,经常成灾的害虫。已知的寄主植…
日本姬蠊,小型昆虫,触角很长,呈丝状。前胸背板有两条宽大的黑色纵斑,身体淡褐色。爬得飞快,还可以飞…
琉璃蛱蝶是蛱蝶科琉璃蛱蝶属的一种蝴蝶,全世界记载的只有一种,广布于亚州古北区及东洋区。中型蛱蝶,…
纨裤麝凤蝶是凤蝶科麝凤蝶属的一个特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