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婆婆纳 (学名:Veronica persica Poir.)是玄参科,婆婆纳属铺散多分枝草本植物,高可达50厘米。叶片短柄,卵形或圆形,腋内生花的称苞片,边缘具钝齿,两面疏生柔毛。总状花序很长;花梗比苞片长,裂片卵状披针形,花冠蓝色、紫色或蓝紫色,雄蕊短于花冠。蒴果肾形,网脉明显,种子背面具深的横纹,3-5月开花。
原产于亚洲西部及欧洲。分布于中国华东、华中及贵州、云南、西藏东部及新疆。阿拉伯婆婆纳生于路边、宅旁、旱地夏熟作物田,特别是麦田中,对作物造成严重危害。
阿拉伯婆婆纳的全草,性平,味辛;苦;咸;有祛风除湿之功效。
(概述图参考来源:中国自然标本馆 )
基本信息
阿拉伯婆婆纳(图1) 铺散多分枝草本,高10-50厘米。茎密生两列多细胞柔毛。叶2-4对(腋内生花的称苞片,见下面),具短柄,卵形或圆形,长6-20毫米,宽5-18毫米,基部浅心形,平截或浑圆,边缘具钝齿,两面疏生柔毛。
总状花序很长;苞片互生,与叶同形且几乎等大;花梗比苞片长,有的超过1倍;花萼花期长仅3-5毫米,果期增大达8毫米,裂片卵状披针形,有睫毛,三出脉;花冠蓝色、紫色或蓝紫色,长4-6毫米,裂片卵形至圆形,喉部疏被毛;雄蕊短于花冠。
蒴果肾形,长约5-毫米,宽约7毫米,被腺毛,成熟后几乎无毛,网脉明显,凹口角度超过90度,裂片钝,宿存的花柱长约2.5毫米,超出凹口。种子背面具深的横纹,长约1.6毫米。花期3-5月。2n=28
阿拉伯婆婆纳和婆婆纳(Veronica didyma Tenore)体态很象,区别在于阿拉伯婆婆纳花梗明显长于苞片(或称苞叶);蒴果表面明显具网脉,凹口大于90度角,裂片顶端钝而不浑圆,染色体倍数也不同。
原产于亚洲西部及欧洲,分布于中国华东、华中及贵州、云南、西藏东部及新疆(伊宁)。 在高而疏松的坡地,阿拉伯婆婆纳的发生期比其他地段的要早,但在干燥与阴湿的环境条件下均发育良好,表明其对环境要求不高。
阿拉伯婆婆纳(图3)
种子繁殖。
阿拉伯婆婆纳容易进行种子繁殖,种子结果量大,生活史很短,生长速度快,生长期长,具有极强的无性繁殖能力,匍匐茎着土易生不定根。
阿拉伯婆婆纳种子于4月渐次成熟,经3-4个月的休眠期便可萌发。11月上旬达到出苗高峰。整个冬春季节阿拉伯婆婆纳较好填补了草花花坛裸露地表不足。
阿拉伯婆婆纳繁殖能力强。在田间的种子萌发率可达10%以上,而农田其他杂草的种子平均萌发率一般为3.32%。种子在0.1-1厘米土层间萌发率为30%-100%,在3厘米以下出苗较少,浅耕会促使其种子萌发。萌发对土壤湿度的要求比较宽,含水率在20%-40%时具有较高的发芽率,但是在小于10%-大于50%时,种子萌发率极低。粗放管理即可。
中药名:肾子草《贵州民间药物》
别名:灯笼草《贵州民间药物》,灯笼婆婆纳《全国中草药汇编》。
药材基原:为玄参科植物阿拉伯婆婆纳的全草。
性味功效:味辛;苦;咸;性平。祛风除湿;壮腰;截疟。
阿拉伯婆婆纳从10月初出苗呈现绿色,在整个冬季,植株除了部分略带紫色外,一直保持深绿色,第2年3月前后,90%的植株返绿并持续到5月。阿拉伯婆婆纳种子于4月渐次成熟,经3-4个月的休眠期便可萌发。11月上旬达到出苗高峰。整个冬春季节阿拉伯婆婆纳较好填补了草花花坛裸露地表不足。
阿拉伯婆婆纳在早春开花以后,营养生长减缓,部分叶片开始向上斜生,与枝条浑然一体,极具观赏效果。两种栽植方式各有千秋。夏季前后,装扮花坛的作用就可以由众多的草花完成。
生于路边、宅旁、旱地夏熟作物田,特别是麦田中,对作物造成严重危害,同时成为黄瓜花叶病毒、李痘病毒、蚜虫等多种微生物和害虫的寄主,分布在菠菜、甜菜、大麦等作物根部的病原菌同时也寄生在该种植株上。
由于该种处于作物的下层,通过作物的适度密植株,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这种草害;将旱旱轮作改为水旱轮作,可有效地控制这种杂草的发生;绿麦隆、绿磺隆、甲磺隆、杀草丹、除草醚等除草剂能够有效地杀灭该种;刺盘孢属某些真菌可使该种染炭疽病。
蚊母草是玄参科婆婆纳属的一种植物。株高10-25厘米,通常自基部多分枝,主茎直立,侧枝披散,…
疏花婆婆纳植株高50-80厘米,全体被白色多细胞柔毛,花期6月,…
阿拉伯婆婆纳是车前科婆婆纳属一年至二年生铺散多分枝草本植物,又名波斯婆婆纳、肾子草等。高可达50cm,…
华中婆婆纳,玄参科、婆婆纳属植物,分布于中国大陆云南、贵州、四川、湖北、湖南、江西武功山等地。
婆婆纳一年至二年生草本植物,有短柔毛。有蓝、白、粉三种颜色。茎自基部分枝,下部匍匐地面。…
水苦荬是车前科婆婆纳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茎中含水分较多,肉质,地下具有斜走根茎,…
北水苦荬是玄参科婆婆纳属植物。多年生草本,通常全体无毛,极少在花序轴、花梗、花萼和蒴果上有几根腺毛。…
直立婆婆纳玄参科婆婆纳属植物,小草本,茎直立或上升,不分枝或铺散分枝,高5-30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