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岩参

岩参,中药名。为胡椒科植物岩参Piper pubicatulum C.DC.的藤茎及叶。分布于云南南部至西南部。具有行气止痛,止泻痢之功效。常用于脘腹胀痛,泻痢腹痛,牙痛。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岩参

别名:

岩生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目:

胡椒目

科:

胡椒科

属:

胡椒属

种:

岩参

分布区域:

云南南部至西南部

采收时间:

四季均可

用量:

内服:煎汤,

毒性:

无毒

入药部位

藤茎及叶。


性味

味辛,性平。


归经

归肝、脾、胃、大肠经。


功效

行气止痛,止泻痢。


主治

脘腹胀痛,泻痢腹痛,牙痛。


相关配伍

治急慢性胃炎,胃溃疡:岩参15-30g,点酒煎服;或岩参粉末1.5-3g,开水冲服。(《云南中草药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5g。


采集加工

四季均可采,鲜用,茎去粗皮,切片,晒干。


形态特征

攀援藤本,老茎圆柱形,外皮木栓质增厚,黄褐色,有纵裂沟槽;幼茎有细条纹,皮孔明显。叶互生;叶片纸质,具细密腺点,圆卵形、阔椭圆形或阔卵形,常歪斜,长9-21cm,宽5-12cm,叶脉7-9条,2对离基从中脉发出,其余基出,网脉明显。花单性,雌雄异株;穗状花序与叶对生,长3-4cm;雌花苞片圆形,直径约1mm,柄被柔毛;子房离生,柱头3-4。浆果先端有脐状突起。花期夏季。


生长环境

生于沟谷、坡地疏林或密林中,常攀附于石壁上。分布于云南南部至西南部。


性状鉴别

茎枝稍弯曲,表面有细纵纹,具疣状突起。叶多皱缩,展平后歪阔卵形,长14-20cm,宽6-12cm,有密集的细小腺点,无毛,叶基两侧偏斜,叶脉7-9条,有2对离基从中脉发出,网脉明显;叶柄较长,基部鞘状。有时可见与叶对生的穗状花序。气香,味微辛辣。


相关论述

《云南中草药选》:“健胃行气,消炎镇痛。主治急慢性胃炎,胃溃疡,肠炎,牙痛。”

[1-3]

岩参属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看了又看

热门图片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查看全部+
已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