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黑嘴鸥

黑嘴鸥 (学名:Larus saundersi)中型水鸟,体长31~39厘米。嘴黑色,脚红色。夏羽头黑色,眼上和眼 下具白色星月形斑,在黑色的头上极为醒目。颈、腰、尾上覆羽、尾和下体白色。初级飞羽末端具黑色斑点。翼下仅部分初级飞羽黑色,与整个翼下表面和下体白色形成鲜明对比。飞翔时甚为醒目。冬羽和夏羽相似,但头白色,头顶有淡褐色斑,耳区有黑色斑点。

全球性濒危。种群数量稀少,仅在中国东部沿海有几处繁殖地:辽宁、河北、山东及江苏东台地区。越冬分布于南部沿海包括香港。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黑嘴鸥

别名:

桑氏鸥、闲步鸥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纲:

鸟纲

亚纲:

今鸟亚纲

目:

鸻形目

科:

鸥科

属:

鸥属

种:

黑嘴鸥

亚种:

单型种,无亚种

保护级别:

易危 标准

形态特征

雌雄鸟体色相似。夏羽头及颈上部黑色。颈下部、上背、肩、尾上覆羽,尾羽和下体白色。下背、腰、三级飞羽和翅上覆羽灰色,翅前缘、外侧边缘白色。第一至三枚初级飞羽外翈白色,内翈灰色或灰白色具宽阔的黑色边缘和黑色尖端,内侧初级飞羽灰色,尖端具黑色斑点,次级飞羽灰色具宽阔的白色先端。眼上下缘具星月形白斑,并在眼后相连。

冬羽和夏羽大致相似,但头白色,眼后耳区有黑色斑点,头顶缀有淡褐色。

幼鸟和成鸟冬羽相似,但背微沾褐色。头顶有暗褐色斑,初级飞羽和小覆羽具黑色端斑和羽缘,尾末端黑色。

虹膜和嘴黑色,脚红色。幼鸟脚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170~230克,♀200克;体长♂291~388毫米,♀334毫米;嘴峰♂25~30毫米,♀23毫米;翅♂271~300毫米,♀268~284毫米;尾♂110~132毫米,♀127~128毫米;跗蹠♂37~41毫米,♀41毫米。

(注:♂雄性;♀雌性)

查看全部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沿海滩涂、沼泽及河口地带。


生活习性

习性:常成小群活动,多出入于开阔的海边盐碱地和沼泽地上,特别是生长有矮小盐碱植物的泥质滩涂。也频繁地在附近水域上空飞翔,有时亦出现于内陆湖泊。 飞行非常轻盈而似燕鸥。与其他鸥混群。紧贴着潮线。取食方式为飞行中突然垂直下降,快降落时又一转身然后捕食螃蟹及其他蠕虫。如失误又赶紧飞至空中。几乎从不游泳。

叫声:尖厉的eek-eek叫声。

迁徙:夏候鸟和冬候鸟。春季于3~4月迁到中国东部沿海繁殖地,秋季于9~10月迁离繁殖地。

食性:主要以昆虫、昆虫幼虫、甲壳类、蠕虫等水生无脊椎动物为食。

查看全部

繁殖方式

繁殖期5~6月。常成小群在一起营巢,通常营巢于开阔的沿海滩涂地带,特别是生长有碱蓬、獐茅、补血草等低矮盐碱植物、不受潮水影响的无水盐碱地上或河口泥质滩涂,也在潮间带边缘或受潮水影响较小的潮间带高的土丘上营巢。巢多置于地面或高出周围地面的土墩上。巢呈盘状。主要由枯碱蓬茎叶、獐茅和茵陈嵩等盐碱地植物构成。巢的大小为外径18~23厘米,内径11~12厘米,深1.4~4厘米。

每窝产卵1~3枚,多为3枚,少数1枚和2枚,偶尔多至6枚卵。卵为梨形,沙黄色沾绿、被有暗褐色斑和斑点,卵的大小为48.2~52.7毫米×35.0~38.1毫米,平均50.4毫米×36.1毫米,重21~37克,平均32.6克。

查看全部

分布范围

原生种分布地: 黑嘴鸥地理分布 中国、日本、朝鲜、韩国、俄罗斯、越南。

在中国主要分布于辽宁南部盘锦、河北、山东渤海湾沿岸以及江苏东台沿海等东部沿海地区(繁殖地),越冬于长江下游、福建、广东、香港、澳门、台湾和海南岛,迁徙期间经过吉林省。

查看全部

保护现状

列入《保护迁徙野生动物物种公约》(CMS)附录Ⅰ。

列入国际鸟类保护委员会(ICBP)世界濒危鸟类红皮书。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Red List):易危物种(VU),2012年评估。

该物种已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注:第194项 黑嘴鸥)

黑嘴鸥分布区域狭窄,数量稀少。据1993年6月在渤海沿海岸的调查,繁殖种群数量约634只。据国际水禽研究局组织的1990年亚洲湿地鸟类冬季调查,中国见到1559只(包括香港92只和台湾27只),日本27只,朝鲜24只(IWRB 1990)。

根据国际鸟盟2011年的调查数据估算,全球约有14,400只成鸟,种群总数约21,000~22,000只。

查看全部

物种学史

据说,晚唐年间,著名诗人李商隐在他的花园中饲养了5种珍禽,其中之一是一种头部和喙均为黑色,而在眼后生有一道显著白色半圆的黑嘴鸥。

然而,尽管从18世纪至今,有数以百计的记载、图画和诗文表明这种鸥禽曾经频繁出现在中国境内,到李商隐的故乡及附近地区探寻这种鸟儿蛛丝马迹的鸟类学家却一再失望地空手而归。

直到1871年的冬天,一位名叫罗伯特·斯汶霍欧洲探险家声称在厦门沿海地区看到了这种鸟类和它们的巢穴,并将它命名为“闲步鸥”,(Saunter’s gull)。13年之后,又有一名法国探险家自称在俄罗斯的贝加尔湖附近两次见到它。遗憾的是,打那之后的一个多世纪,黑嘴鸥成功的避过了全世界鸟类学家和探索者的热切搜寻,没有任何人知道这种鸟类的栖息地、习性和繁殖规律。

事情终于发生转机是在1988年春天,到中国江苏省盐城的沿海沼泽地研究水鸟的施泽荣带回了黑嘴鸥及其蛋和巢的标本。他的发现,无疑是20世纪鸟类学研究史上最重要的成果之一。继史施泽荣取得的突破之后,1989年5月22日,中国辽宁省盘锦市兴隆台区的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滨海滩涂的工作人员梁禹在当地找到了两个黑嘴鸥鸟巢和四颗鸟蛋。该消息在世界鸟类学研究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很快,一支由中外鸟类学家组成的调查小组开进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以确证这里是否就是神秘黑嘴鸥的繁殖地。调查结果显示,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内共有大约1千2百只成年黑嘴鸥和310多个黑嘴鸥巢,占全世界预计总量的70%左右。历时几个世纪,搜寻黑嘴鸥繁殖地的艰苦历程终告结束,美梦终于成真。

查看全部

鸥属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看了又看

热门图片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查看全部+
  • 金鸻:属中型涉禽。体重98-140克,体长230-252毫米。夏季全身羽毛大都呈黑色,…
  • 弯嘴滨鹬是丘鹬科、滨鹬属鸟类动物,小型涉禽,体长19-23厘米。嘴较细长,明显的向下弯曲。…
  • 剪嘴鸥:是鸟纲、剪嘴鸥科的中型水鸟,体长40-43厘米。嘴粗,长而侧扁,基部较宽。下嘴较上嘴显著为长。…
  • 红脚鹬:体长28厘米,上体褐灰,下体白色,胸具褐色纵纹。飞行时腰部白色明显,次级飞羽具明显白色外缘。…
  • 黑腹滨鹬是鹬科滨鹬属鸟类。小型涉禽,体长16-22厘米。嘴黑色、较长,尖端微向下弯曲,脚黑色。…
  • 瓣蹼鷸 鸻形目瓣蹼鷸科3种滨鸟。雌鸟的体型比雄鸟大,色也更靓丽,又能进行占区争斗和作求偶表态。…
  • 铜翅水雉雉鸻科铜翅水雉属的一种物种,是小型涉禽,体长28-31厘米。头颈、下体黑色,具金属色辉。…
  • 小杓鹬是鸻形目鹬科杓鹬属的涉禽,体长30厘米左右,体重100-250克。是体型最小的杓鹬。头顶黑褐色,…
已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