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七叶鬼灯檠

七叶鬼灯檠(学名:Rodgersia aesculifolia)为虎耳草科鬼灯檠属的植物,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从陕西、云南民间发掘出来的一种草药。分布在中国大陆的湖北、甘肃、四川、宁夏、陕西、云南、河南等地,生长于海拔1,100米至3,400米的地区,一般生于灌丛、林下、草甸或石隙,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七叶鬼灯檠

别名:

岩陀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原始花被亚纲

目:

蔷薇目

亚目:

虎耳草亚目

科:

虎耳草科

亚科:

虎耳草亚科

族:

落新妇族

属:

鬼灯檠属

地域分布:

陕西、宁夏

药用价值:

鲜根状茎含淀粉

形态特征

七叶鬼灯檠(原变种)

多年生草本,高0.8-1.2米。根状茎圆柱形,横生,直径3-4厘米,内部微紫红色。茎具棱,近无毛。掌状复叶具长柄,柄长15-40厘米,基部扩大呈鞘状,具长柔毛,腋部和近小叶处,毛较多;小叶片5-7,草质,倒卵形至倒披针形,长7.5-30厘米,宽2.7-12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重锯齿,腹面沿脉疏生近无柄之腺毛,背面沿脉具长柔毛,基部无柄。多歧聚伞花序圆锥状,长约26厘米,花序轴和花梗均被白色膜片状毛,并混有少量腺毛;花梗长0.5-1毫米;萼片(6-)5,开展,近三角形,长1.5-2毫米,宽约1.8毫米,先端短渐尖,腹面无毛或具极少(1-3枚)近无柄之腺毛,背面和边缘具柔毛和短腺毛,具羽状脉和弧曲脉,脉于先端不汇合、半汇合至汇合(同时存在);雄蕊长1.2-2.6毫米;子房近上位,长约1毫米,花柱2,长0.8-1毫米。蒴果卵形,具喙;种子多数,褐色,纺锤形,微扁,长1.8-2毫米。染色体2n=60。花果期5-10月。

滇西鬼灯檠

此变种与原变种之区别在于其萼片(6-5)(-4),腹面具较多近无柄之腺毛,具弧曲脉,脉于先端汇合,小叶片薄革质。

查看全部

生长环境

七叶鬼灯檠,摄于甘肃庄浪 七叶鬼灯檠(原变种)

生于海拔1 100-3 400米的林下、灌丛、草甸和石隙。

滇西鬼灯檠

生于海拔2350-3800米的林下、林缘、灌丛和高山草甸。

查看全部

分布范围

七叶鬼灯檠(原变种)

产陕西、宁夏(径源)、甘肃(陇南、陇东)、河南西部、湖北西部、四川和云南。合模式标本采自甘肃东部、湖北(巴东、宜昌)和四川北部。

滇西鬼灯檠

产云南西部和西藏东南部。缅甸北部也有。模式标本采自云南西南部。

查看全部

主要价值

鲜根状茎含淀粉18%,糖类20.1%;干根状茎含淀粉42.5-51.5%,糖类47.5%;可制酒、醋、酱油。叶含鞣质,可制栲胶。此外,根状茎还含蒽醌、强心甙、鞣质等;其10%浸出液有广谱抗病毒作用。无毒;清热化湿,止血生肌。 [1-2]

【傈僳药】岩陀:根茎治疗痢疾,肠炎,感冒头痛,风湿骨痛,外伤出血,风湿《滇药录》。岩陀:根茎用于感冒头痛,肠炎,菌痢,风湿骨痛,外伤出血《滇省志》。【苗药】都红阿路嘎:功用同傈僳族《滇药录》。

查看全部

鬼灯檠属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看了又看

热门图片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查看全部+
已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