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纂(学名:Euphorbia neriifolia L.)是大戟科,大戟属肉质灌木状小乔木,乳汁丰富。茎圆柱状,上部多分枝,高可达8米,叶片互生,少而稀疏,肉质,生于嫩枝顶端脊上,顶端钝圆,基部渐狭,叶脉不明显;托叶刺状,宿存。花序二歧状腋生,苞叶膜质,总苞阔钟状,裂片半圆形,边缘具缘毛,雄花多枚;苞片丝状;6-9月开花。
原产印度,中国南北方均有栽培,并有逸为野生的现象。
该种温室中栽培观赏。茎叶捣烂外敷痈疖、疥癣,但有毒,宜慎用。
(概述图参考来源:中国自然标本馆 )
基本信息
肉质灌木状小乔木,乳汁丰富。茎圆柱状,上部多分枝,高3-5(8)米,直径6-15厘米,具不明显5条隆起、且呈螺旋状旋转排列的脊,绿色;髓近五棱形,糠质。
叶互生,少而稀疏,肉质,常呈五列生于嫩枝顶端脊上,倒卵形、倒卵状长圆形至匙形,长4.5-12厘米,宽1.3-3.8厘米,顶端钝圆,具小凸尖,基部渐狭,全缘;叶脉不明显;叫柄短,长2-4毫米;托叶刺状,长2-3毫米,宿存。
花序二歧状腋生,基部具柄,长约3毫米;苞叶2枚,膜质,早落;总苞阔钟状,高约4毫米,直径5-6毫米,边缘5裂,裂片半圆形,边缘具缘毛,内弯;腺体5,肉质,边缘厚,全缘。雄花多枚;苞片丝状;雌花1枚,栽培时常不育,成熟者末见。蒴果和种子不详。花期6-9月。
喜欢阳光充足,但又耐半荫,稍旱也不会干死。
原产于印度,中国南北方均有栽培,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贵州和云南等地。常用作绿篱(南方),并有逸为野生的现象,北方于温室中观赏。 [2-3]
金刚纂 繁殖宜用扦插,5月至6月间从母株枝条顶端剪取8厘米至10厘米的插穗,擦掉切口处流出的白浆,蘸上草木灰,安排3天至4天,使伤口单调后再扦插于清洁的沙土中。
插后少浇水,以保持盆土半干形态,约1个多月生根。第二年秋季分植于花盆中,一样往常浇水宜少,见干后再浇,否则会烂根。夏日室温保持10℃摆布,即可安然越冬。
土壤: 金刚纂 栽种金刚纂的盆土最好选用较多的池塘泥(河泥)与少量煤渣的混合物,这种混合而成的泥土,疏水、透气效果甚佳,十分有利于金刚纂的生长。
浇水:金刚纂喜欢中性的水土,酸性或碱性过浓的水土都会威胁到生长,由于是仙人掌类,所以要少浇水,最好6至7天浇一次水,栽种在室外阳光充足处的可以喷雾浇水,每2天浇1次,花盆里更不能有积水,否则根容易烂掉。浇水时,水要放置到室温,如果所浇水的温度与金刚纂植株表面温度差异太大,容易造成金刚纂表面破裂,甚至导致植株死亡。
光照:金刚纂源于南美洲沙漠,喜高温、光照、暴晒,充裕的阳光更有利于促进其生长。正因如此,在南方阳台和屋顶就成了它们最好的栽培场所。在北方,由于金刚纂耐寒耐旱,易栽活,将它们摆放在室内种植也没有问题。但如果有条件,在阳光充足的天气将它们搬到室外暴晒会长得更好。
施肥:金刚纂适合中性肥料,如硝酸钾。或者是某些有机肥,如花生渣饼或豆渣饼。每月可施肥一次,5月和6月生长期可适当多施一些。
换盆:春季气温转暖升高,可在清明至谷雨间给麒麟掌换盆。换盆时,去掉旧土,剔除根中宿土,清除腐朽根,换盆后保持盆土潮润,先在室内放置10天左右,再逐渐移出室外。
金刚纂病虫害较少,但长期在温室或放置地点通风不好,易遭介壳虫危害。冬春季可每10天用清水喷洗一次叶片灰尘。另外对洒类茶类煤气类敏感。
茎叶捣烂外敷痈疖、疥癣,但有毒,宜慎用。
民族用药
【佤药】火殃勒,霸王鞭:茎、叶治急性胃肠炎,疟疾,跌打损伤,疥癣《中佤药》。
【傈傈药】恒曲:茎、叶治臌胀,急性胃肠炎,肿毒,疥癞《怒江药》。
【毛难药】Yanguolun鸯过论:茎、叶、液汁、全株有毒;茎治吐血,小便不通,外用治皮肤黑痣《桂药编》。
【仫佬药】Meiguolong美果龙:全株有毒,茎治吐血,小便不通,外用拔毒消肿《桂药编》。
【瑶药】芝弄:全株有毒,茎治吐血,小便不通,急慢性肝炎;叶治肝硬化《桂药编》。
【壮药】当高,骨龙须,羊怒角,霸王鞭:全株有毒,茎治吐血,小便不通,外用治无名肿毒;叶治急性肠胃炎,外用拔竹刺《桂药编》。
【德昂药】阿桑桑:茎叶治急性胃肠炎《德宏药录》。
【景颇药】Punku lvun:茎叶治急性胃肠炎《德宏药录》。
【彝药】摆衣奇弱,每日冲:治肾水肿,输尿管、膀胱结石,高热惊厥,抽风不省人事《滇省志》。全株治头疮,腹胀,便秘,红痢《哀牢》。摆衣奇弱:寄生治肾水肿,尿路结石《彝药志》。
【傣药】克楞:树、叶之汁用于便秘《傣药录》。淋吗:消肿,通便,杀虫《傣医药》。克楞(西傣),埂希拉(德傣):茎汁治便秘《滇省志》。克楞(西傣):树汁治便秘《版纳傣药》。
【基诺药】麻稀拖裸:全株(去叶)治肺气肿,肺病,支气管炎《基诺药》。
铜绿麒麟是大戟科大戟属植物。
一品红,大戟科大戟属直立灌木植物。一品红植株各部分具白色乳汁;茎光滑,有分枝,嫩枝绿色,草质,…
圆苞大戟
多肉植物对水十分敏感,浇水不匀或过多会引起腐烂,…
南欧大戟是大戟科、大戟属的植物。分布在澳大利亚、台湾岛、美洲、亚洲以及中国大陆的香港、福建、广西、云南、广东等地,一般生长在屋旁、路旁和草地,是一种常见的杂草[1],已由人工引种栽培。在欧洲,南欧大戟一直被当作一种民间草药,用于治疗皮肤病、哮喘和癌症等。南欧大戟的汁液提取物中一种代号为PEP005的物质可用于治疗非色素瘤皮肤癌。
俏黄栌,半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具乳汁。原产墨西哥及危地马拉。扦插,压条无性繁殖。大戟科大戟属。原产墨…
通奶草是大戟科大戟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根纤细,长10-15厘米,常不分枝,少数由末端分枝。茎直立,…
铁海棠为大戟科大戟属蔓生灌木植物;茎多分枝,具纵棱,呈旋转状;叶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