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绿凤蝶

绿凤蝶,英文名:Pathysa antiphates,属凤蝶科、绿凤蝶属下,分布在我国广东、香港等地区。越南,印度,泰国,锡金,马来西亚等也有分布。成虫翅展70—85 mm。后翅的颜色及斑纹基本上都是反面透露过来的,所以看着似显非显,惟独尾突和外缘各翅室的淡黑色条纹全部是正面的本色。翅反面前翅与正面相似。后翅基半部淡黄绿色,端半部淡黄白色;在基半部淡黄绿色区内有3条黑褐色带直到臀角及其附近;中区有1列大小不一的斑,靠前缘1个新月形,紧接其下的1个大而略呈圆形;亚外缘有1列断续的条斑;外缘波状,随波有黑色斑,斑外侧镶灰白边;尾突长,黑褐色。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绿凤蝶

拉丁学名:

( )

界:

动物界

门:

节肢动物门

亚门:

六足亚门

纲:

昆虫纲

亚纲:

有翅亚纲

目:

鳞翅目

亚目:

锤角亚目

科:

凤蝶科

亚科:

凤蝶亚科

族:

燕凤蝶族

属:

绿凤蝶属

种:

绿凤蝶

分布区域:

分布我国广东香…

命名人:

( )

形态特征

体黑褐色,具黄白色毛;翅淡黄白色。前翅有7条黑褐色横带(中室及其端部共有5条,故又称五纹绿凤蝶):基部1条和外缘1条通到后缘,亚基区1条终止于cu2室,中前区、中区及中后区3条终止于中室后缘,亚外缘区1条终止于m3室。但从基部数第4条黑带变化很大,端部常变得很窄或只达中室的中部,有时只在前缘处明显,其余部分消失。更有甚者,前翅总共只有4条黑带。


分布区域

国内:广东、广西、香港等。 国外:越南,印度,泰国,锡金,马来西亚等。


生活习性

幼虫食用大花紫玉盘; 二月至十一月可见。


文献

Cramer. 1775. Unknown. Pap.Exot., 1: 113-113.

Kirby in Allen. 1896. Unknown. Nat.Hist.Lep, 2: 96-96.

Igarashi. 1979. Unknown. : 164-164.

Bridges. 1988. Unknown. I: 23-23.

武春生. 2001. 中国动物志 昆虫纲 第二十五卷 鳞翅目 凤蝶科.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367.

查看全部

生物学描述

形态 成虫:翅展70—85 mm。体黑褐色,具黄白色毛;翅淡黄白色。前翅有7条黑褐色横带(中室及其端部共有5条,故又称五纹绿凤蝶):基部1条和外缘1条通到后缘,亚基区1条终止于cu2室,中前区、中区及中后区3条终止于中室后缘,亚外缘区1条终止于m3室。但从基部数第4条黑带变化很大,端部常变得很窄或只达中室的中部,有时只在前缘处明显,其余部分消失。更有甚者,前翅总共只有4条黑带。后翅的颜色及斑纹基本上都是反面透露过来的,所以看着似显非显,惟独 绿凤蝶 尾突和外缘各翅室的淡黑色条纹全部是正面的本色。翅反面前翅与正面相似。后翅基半部淡黄绿色,端半部淡黄白色;在基半部淡黄绿色区内有3条黑褐色带直到臀角及其附近;中区有1列大小不一的斑,靠前缘1个新月形,紧接其下的1个大而略呈圆形;亚外缘有1列断续的条斑;外缘波状,随波有黑色斑,斑外侧镶灰白边;尾突长,黑褐色。   雄性外生殖器爪形突消失,尾突猫耳状,与背兜结合在一起很像猫头;背兜宽;抱器瓣短而略呈半圆形,抱器端强度骨化,具强刺丛;内突2枝,大齿状,其中1枝被端部强刺所遮盖;阳茎长而弯曲,末端钝。   雌性外生殖器产卵器半圆形;后表皮突粗长,末端钝;后阴片宽带状,似蝴蝶结;前阴片宽大,倒“U”形;囊导管粗长;交配囊椭圆形;囊突指状,较长。   幼虫:老熟幼虫头部淡灰褐色,有黑色毛。前胸背板茶色,左右两侧有1对具光泽的黑色短突起。中、后胸茶色,亚背线上各有1对黑色的小突起,其基部围有淡青色的环纹。胸部各节的气门线上有1条深褐色的宽纵带,其下方有1条淡黄色的纵带与之平行。腹部稍呈淡褐色,各节周边泛黄色。第1—8腹节散生许多淡黄色的小斑点。第1—9腹节的气门线上有1条深褐色的宽纵带。第10腹节茶褐色,左右有1对突起,突起淡灰色生短黑毛,平行地伸向后方,末端尖。胸足、腹足及臀足淡灰色。   蛹:头部稍扁平,前缘部圆四角形。从侧面观察,头部和中胸的突起的基部在背线上连接成直线。中胸背线上的1根突起短小,黄色,末端圆而前伸。从该突起发出2条明显的黄色隆起,经背线两侧向后到第10腹节背面时合二为一。身体黄绿色半透明,腹面呈淡绿色。从头部前缘伸出的暗褐色斑纹,经眼和前翅基部,终止于第3腹节。头部背线上的暗褐色带经前胸和中胸背线止于中胸突起的末端。腹部各节各有1条不明显的斜线。体长约30 mm

凤蝶科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看了又看

热门图片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查看全部+
已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