蛎鹬(拉丁名:Haematopus ostralegus)是中型涉禽,体羽以纯黑色或黑、白两色为主,体型浑圆,脚短粗。嘴形特别,较长而强,适于开启坚硬的贝壳(牡蛎等)。嘴通常是红色或桔红色。鼻孔线状,鼻沟长度达上嘴一半。脚粉红色,足仅具前三趾,后趾退化。平时栖息在海岸、沼泽、河口三角洲。大多数单个活动,有时结成小群在海滩上觅食软体动物、甲壳类或蠕虫。跑得快,飞翔力强。常站立在海滨低岩的顶部等待退潮,潮退后,在淤泥或沙中搜索食物。在海滨砂砾中筑陷穴状巢,每窝产卵2-4枚,卵橄榄黄带灰色,有褐黑色斑点。广泛分布于温带和热带地区的沿海。
基本信息
蛎鹬共有4个亚种,头、颈、上胸、上背和肩黑色,泛亮光。下背、腰、尾上覆羽和尾羽基部白色;尾羽余部黑色。胸以下,包括腹部及其两侧和尾下白色。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黑褐色,内侧初级飞羽中部具白色,内侧次级飞羽先端白色,翅上大覆羽白色,形成明显的白色翅斑。翼下覆羽皆白色。繁殖期成鸟具有鲜红色的眼环。非繁殖期成鸟和幼鸟的喉颈部或具有白色的横带。冬季和幼鸟喉具白色环带。虹膜红色(成体)或棕红色(亚成体)。嘴橙红色(成体)或暗红色(亚成体)。脚粉红色或灰色。
大小量度:体重♂515-577克,♀590克;体长♂430-470毫米,♀502毫米;嘴峰♂88-97毫米,♀100-110毫米;翅♂266-277毫米,♀264-280毫米;尾♂103-117毫米,♀110-115毫米;跗蹠♂48-53毫米,♀52-58毫米。
(注:♂雄性;♀雌性)
蛎鹬栖息于沿海多岩石或沙滩的海滨、河口、沙洲、岛屿与江河地带。也出现于湖泊、水库、农田地带、内陆的湖岸、苇田、河谷浅滩等。冬季则集成大群在海湾、入海口以及开阔海岸沙滩和岩石上活动。
蛎鹬大多数单个活动,有时结成小群在海滩上觅食,跑得快,飞翔力强。常站立在海滨低岩的顶部等待退潮,潮退后,在淤泥或沙中搜索食物。主要以甲壳类、软体动物、蠕虫、虾、蟹、沙蚕、小鱼、昆虫和幼虫等为食。常利用像刀一样的嘴在贝类丰富的海滨地带觅食,或在潮涧地带用嘴尖翻转石头探觅食物,觅食贝类时通常将锋利的嘴直接插入贝壳内。
在越冬期间蛎鹬经常发出低沉的“哼唱”,有的还会有精彩的“蝶飞”表演,这实际上是在与同伴联络或在确立自己的主导地位及领域范围。
分布于阿富汗、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奥地利、阿塞拜疆、巴林、孟加拉国、白俄罗斯、比利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佛得角、中国、科特迪瓦、克罗地亚、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国、丹麦、吉布提、埃及、厄立特里亚、爱沙尼亚、法罗群岛、芬兰、法国、冈比亚、格鲁吉亚、德国、加纳、直布罗陀、希腊、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匈牙利、冰岛、印度、伊朗、伊拉克、爱尔兰、以色列、意大利、日本、约旦、哈萨克斯坦、肯尼亚、韩国、朝鲜、科威特、吉尔吉斯斯坦、拉脱维亚、利比亚、立陶宛、马其顿、马耳他、毛里塔尼亚、摩尔多瓦、黑山、摩洛哥、莫桑比克、缅甸、纳米比亚;尼泊尔、荷兰、尼日利亚、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波兰、葡萄牙、卡塔尔、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沙特阿拉伯、塞内加尔、塞尔维亚、塞拉利昂、斯洛伐克、索马里、南非、西班牙、斯里兰卡、苏丹、斯瓦尔巴群岛和扬马延岛、瑞典、瑞士、叙利亚、塔吉克斯坦、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突尼斯、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克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英国、乌兹别克斯坦、西撒哈拉、也门。
旅鸟:安哥拉、加拿大、刚果、埃塞俄比亚、加蓬、格陵兰岛、关岛、黎巴嫩、利比里亚、卢森堡、马尔代夫、马里、菲律宾、塞舌尔、斯洛文尼亚、多哥、乌干达、美国。 蛎鹬分布图
繁殖期为5-7月。营巢于海边盐碱沼泽、沙滩、海滨岩石、草丛等各类生境中。也在宽阔的水中岛屿、沙石河滩.湖泊、水库边缘草地上和农田地中营巢。常成对单独营巢,有时亦见成松散的小群在一起营巢。巢为开阔地上的凹坑,多为亲鸟用脚刨挖而成,内垫干草茎,有时还垫有小圆石,贝壳和各种废弃物品。巢约圆盘状,大小为27-32×17-20厘米,深2-4厘米,雌雄共同筑巢。每窝产卵3枚,偶尔为2枚和4枚。卵的形状为梨形,颜色为灰黄色,乳白色或淡档色,被有黑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51-62×35-45毫米。平均57×43毫米,重37-54克。日产一枚,雌雄共同孵卵,但以雌鸟为主。具有强烈的护巢和恋巢行为。当人接近巢区,亲鸟会在空中不停地旋飞和发出尖利的鸣叫,有时也会装成受伤的样子,一瘸一拐地在地面表演,吸引入侵者的注意力。孵化期22-24天。雏鸟早成性,出壳当日即能行走,主要以牡蛎、贻贝、昆虫、小鱼、虾和蟹等为食。
蛎鹬幼鸟个体发育和觅食行为密切相关。由于它们的捕食对象(瓣鳃类和蟹类)难度较大,幼鸟需要经过几个月的实践才能使觅食率达到最大。在个别情况下幼鸟要依赖成鸟喂养达1年之久。但如果是以多毛类蠕虫为食的鸟类,其幼鸟只需6-7周便可独立觅食了。可见养育期的长短与觅食难度成正相关。
觅食
筑巢
交配
产卵
卵
孵化
孵化
出壳
雏鸟
母与子
家庭
母与子
中文名称
拉丁学名
1.
蛎鹬新西兰亚种
Haematopus ostralegus finschi
2.
蛎鹬东亚亚种
Haematopus ostralegus longipes
3.
蛎鹬普通亚种
Haematopus ostralegus osculans
4.
蛎鹬指名亚种
Haematopus ostralegus ostralegus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9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近危(NT)。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1993年5月在天津塘沽回收到环自台湾台南四草的脚环,环志时间是同年的3月7日,据1994年报道,东部种群的数量约1000只左右,处于濒危状态。2001年1月26日在韩国的Yooboo Is.(Keum River Estuary Mouth)统计到至少5700只蛎鹬。这是新发现的最大的一个越冬地。据2002年调查,在双台子河口秋季的数量已达500只。
注:蛎鹬图册网址 ;蛎鹬模块图片网址
灰斑鸻属小型涉禽。嘴峰长度与头等长,端部稍微隆起。鼻孔线形,位于鼻沟内,鼻沟约等于嘴长的2/3。…
鹮嘴鹬体长40厘米,是一种灰、黑及白色鹬。识别特征为腿及嘴红色,嘴长且下弯。…
褐翅燕鸥:中型水鸟,体长360-370毫米。与乌燕鸥相似,体型稍小。额白,连接白色眉纹,…
弯嘴滨鹬是丘鹬科、滨鹬属鸟类动物,小型涉禽,体长19-23厘米。嘴较细长,明显的向下弯曲。…
灰头麦鸡是鸻科、麦鸡属下的中型水鸟。头、颈、胸灰色,下胸具黑色横带,其余下体白色,背茶褐色,…
灰背鸥大型水鸟,体长62~69厘米。嘴直,黄色,下嘴先端有红色斑。脚粉红色,头、颈和下体白色,背、…
鹤鹬,是鹬科、鹬属的小型涉禽,体长26-33厘米,夏季通体黑色,眼圈白色,在黑色的头部极为醒目。…
金鸻:属中型涉禽。体重98-140克,体长230-252毫米。夏季全身羽毛大都呈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