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红背桂花

红背桂花(学名:Excoecaria cochinchinensis Lour.),又名“红背桂”“青紫木”“紫背桂”,是大戟科,海漆属下的一种常绿灌木。高达1m,叶对生,纸质,叶片狭椭圆形或长圆形;花单性,雌雄异株,聚集成腋生或稀兼有顶生的总状花序;蒴果球形,种子近球形,花期几乎全年。

红背桂花性喜暖,适宜生长在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的环境中。原产于中印半岛,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因其植株低矮,适宜作为道路绿化。

(概述图来源: )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红背桂花

别名:

青紫木、红背桂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原始花被亚纲

目:

大戟目

亚目:

大戟亚目

科:

大戟科

亚科:

大戟亚科

族:

乌桕族

属:

海漆属

种:

红背桂花

分布区域:

中印半岛,中国…

形态特征

常绿灌木,高达1m;枝无毛,具多数皮孔。

叶对生,稀兼有互生或近3片轮生,纸质,叶片狭椭圆形或长圆形,长6-14cm,宽1.2-4cm,顶端长渐尖,基部渐狭,边缘有疏细齿,齿间距3-10mm,两面均无毛,腹面绿色,背面紫红或血红色;中脉于两面均凸起,侧脉8-12对,弧曲上升,离缘弯拱连接,网脉不明显;叶柄长3-10mm,无腺体;托叶卵形,顶端尖,长约1mm。

花单性,雌雄异株,聚集成腋生或稀兼有顶生的总状花序,雄花序长1-2cm,雌花序由3-5朵花组成,略短于雄花序。雄花:花梗长约1.5mm;苞片阔卵形,长和宽近相等,约1.7mm,顶端凸尖而具细齿,基部于腹面两侧各具1腺体,每一苞片仅有1朵花;小苞片2,线形,长约1.5mm,顶端尖,上部具撕裂状细齿,基部两侧亦各具1腺体;萼片3,披针形,长约1.2mm,顶端有细齿;雄蕊长伸出于萼片之外,花药圆形,略短于花丝。雌花:花梗粗壮,长1.5-2mm,苞片和小苞片与雄花的相同;萼片3,基部稍连合,卵形,长1.8mm,宽近1.2mm;子房球形,无毛,花柱3,分离或基部多少合生,长约2.2mm。

蒴果球形,直径约8mm,基部截平,顶端凹陷;种子近球形,直径约2. 5mm。花期几乎全年。

查看全部

生长环境

红背桂花原产于热带雨林中,喜温暖环境,又怕阳光曝晒,耐半阴。冬季室温应保持16℃以上,低于10℃就开始落叶,低于7℃嫩枝会受冻抽干,也怕暑热,当夏季气温超过32℃时生长停止,叶片也会发黄,春、秋两季生长最旺。喜疏松肥沃的酸性腐殖土,不耐旱,忌涝,极不耐碱,要求通风良好的环境。


分布范围

红背桂花原产于中印半岛,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台湾、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地,栽培面积较广,在亚洲东南部各国也有分布。


繁殖方法

扦插繁殖

红背桂花以6-7月扦插最好。剪取成熟枝条12-15cm,保留先端2片叶,去除下部叶片,待切口的乳汁晾干后插入沙床,保持室温20-25℃。30-40天后生根,50天后即可盆栽。

水插繁殖

一般于6-7月间,剪取当年生带踵嫩枝,长约10cm,保留上部1-2个小叶片和顶芽,插穗基部切成斜面,插入玻璃瓶内,插穗入水深度3-5cm。插后放置在散射光处,每隔一周左右换一次清水,经40天左右即可长出细嫩的新根,此时从水中取出移栽到盆中即可。

查看全部

栽培技术

栽培:在室内宜置于空气流通处,避免强光直射,否则叶易焦枯。虽喜半阴环境,但过阴则生长不良。

土壤:喜肥沃、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盆土可用腐叶土和园土等量混合,再加10%-20%的河沙或珍珠岩。

浇水:发新梢前要少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但忌积水。为提高空气湿度,盛夏季节还应早晚向叶面喷水。

施肥:生长期可每月施1次肥水,夏、秋季要加施少量的磷、钾肥或淡饼肥水,也可将家禽粪晒干后磨成粉状,随浇水施入盆内。同时,为保持盆土的微酸陛,适时浇些淡矾肥水。冬天不施肥。

修剪:可适当进行造型修剪,同时应及时剪除枯叶和病虫枝。

查看全部

病虫防治

红背桂花常见炭疽病、叶枯病和根结线虫为害。炭疽病、叶枯病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酒。


主要价值

观赏价值

红背桂花株型优美,枝叶茂密,清新秀丽,极具观赏价值,常用于庭院、公园、居住小区、校园、办公区、草坪、林缘等处绿化。

药用价值

红背桂花全树入药。味辛、微苦,性平,有小毒。有通经活络、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麻疹、腮腺炎、扁桃体炎、心绞痛、肾绞痛和腰肌劳损等。

查看全部

大戟科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看了又看

热门图片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查看全部+
已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