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姬蕨

姬蕨(学名:Hypolepis punctata (Thunb.) Mett.)是姬蕨科,姬蕨属陆生大形蕨类植物。根状茎长而横走,密被棕色节状长毛。叶疏生,柄暗褐色,叶片长卵状三角形,三至四回羽状深裂,顶部为一回羽状;羽片卵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密生灰色腺毛,近互生,一回小羽片披针形或阔披针形,先端渐尖,二回羽片长圆形或长圆披针形,先端圆而有齿,基部近圆形,末回裂片长圆形,钝头,边缘有钝锯齿,下面中脉隆起,第三对羽片长圆披针形或披针形。叶坚草质或纸质,孢子囊群圆形,囊群盖由锯齿多少反卷而成,棕绿色或灰绿色。

分布于中国福建、台湾、广东、贵州、云南南部及中部、四川、江西、浙江、安徽。日本、印度、印度支那、菲律宾、马来亚、澳洲、新西兰、夏威夷群岛及热带美洲均有分布。生长在海拔500-2300米的溪边阴处。

姬蕨叶色翠绿,叶姿优美,是观赏蕨类植物。姬蕨全草入药,有清热解毒和收敛止血的功能。

(概述图参考来源:中国自然标本馆 )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姬蕨

界:

植物界

门:

蕨类植物门

纲:

蕨纲

亚纲:

薄囊蕨亚纲

目:

真蕨目

科:

姬蕨科

属:

姬蕨属

种:

姬蕨

命名者及年代:


形态特征

陆生大形植物。 根状茎长而横走,粗约3毫米,密被棕色节状长毛。叶疏生,柄长22-25厘米,基部直径3毫米,暗褐色,向上为棕禾秆色,粗糙有毛。叶片长35-70厘米,宽20-28厘米,长卵状三角形,三至四回羽状深裂,顶部为一回羽状;羽片8-16对,下部1-2对,一般长20-30厘米,宽8-20厘米,卵状披针形,先端渐尖,柄长7-25毫米,密生灰色腺毛,尤以腋间为多,近互生,斜向上,第一对距第二对约10-16厘米,第二对距第三对约7-8厘米,2-3回羽裂;一回小羽片14-20对,长6-10厘米,2.5-4厘米,披针形或阔披针形,先端渐尖,柄长2-4毫米,有狭翅,上先出,彼此接近或远离,1-2回羽状深裂;二回羽片10-14对,基部的长1-2.5厘米,宽5-11毫米,长圆形或长圆披针形,先端圆而有齿,基部近圆形,下延,和小羽轴的狭翅相连,羽状深裂达中脉1/2-2/3处;末回裂片长5毫米左右,长圆形,钝头,边缘有钝锯齿,下面中脉隆起,侧脉羽状分枝,直达锯齿。第三对羽片向上渐短,长10-13厘米,宽4-5厘米,长圆披针形或披针形。叶坚草质或纸质,干后黄绿色或草绿色,两面沿叶脉有短刚毛;叶轴、羽轴及小羽轴和叶柄同色,上面有狭沟,粗糙,有透明的灰色节状毛。

孢子囊群圆形,生于小裂片基部两侧或上侧近缺刻处,中脉两侧1-4对;囊群盖由锯齿多少反卷而成,棕绿色或灰绿色,不变质,无毛。

查看全部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福建、台湾、广东、贵州、云南南部及中部、四川、江西、浙江、安徽。日本、印度、印度支那、菲律宾、马来亚、澳洲、新西兰、夏威夷群岛及热带美洲均有分布。生长在海拔500-2300米的溪边阴处。


繁殖方法

姬蕨可采用孢子繁殖。

孢子采收与保存:培养所用的孢子可来自野外种群。采集成熟且尚未开裂的孢子叶,去除叶面杂质,置于干净的硫酸纸袋中,放置在干燥、无风的环境中,待孢子自然脱落,即可用于培养,或将其收集到离心管中置于-20℃冰箱保存。

播种方法及培养过程:孢子制成悬浮液,均匀喷洒在组培瓶中的水苔上。水苔基质经清水浸泡、剪碎。均匀铺于组培瓶的底部。厚度2-3厘米。保持培养微环境温度20-25℃。白炽灯光光照12小时/天,光强1500勒克斯。湿度大于90%。孢子约5-10天后萌发长出原丝体,原丝体不断发育,形成多细胞原叶体,一个月后发育成熟配子体。将配子体移植到约1厘米厚的经灭菌处理过的腐殖土上,成熟配子体上精子器在播种后50天左右成熟,颈卵器55天左右成熟,卵细胞在播种后2-3个月左右完成受精,形成受精卵,后者发育成胚胎,随后长出幼孢子体。

查看全部

栽培技术

分盆:孢子播种4个月后幼孢子体长到3-5厘米时进行分盆,移栽盆口直径5厘米左右(草炭土和蛭石5:1体积比),待孢子体继续长到10厘米以上,可换口径10厘米的盆。保持土壤湿润,环境温度在15-25℃,自然光照10-12小时/天,每天喷水一次,遮阴保湿,湿度大于70%。

炼苗:待植株长到20厘米以上,就可以置于室外进行炼苗,适当遮阴,使植株受室外环境的驯化处理。炼苗成功后,即可用于园艺展示和实在定植。

查看全部

主要价值

观赏:姬蕨叶色翠绿,叶姿优美,具有较高的园艺观赏价值,可用姬蕨点缀庭院、家居,可增添情趣。

药用:姬蕨全草入药,有清热解毒和收敛止血的功能。

查看全部

水龙骨目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看了又看

热门图片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查看全部+
已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