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大叶骨碎补

大叶骨碎补,中药名。为骨碎补科植物大叶骨碎补Davallia divaricata Bl.的根茎。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具有活血化瘀,补肾壮骨,祛风止痛之功效。常用于跌打损伤,肾虚腰痛,风湿骨痛。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大叶骨碎补

界:

植物界

门:

蕨类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目:

真蕨目

科:

骨碎补科

属:

骨碎补属

种:

大叶骨碎补

分布区域:

福建、台湾、广…

采收时间:

全年均可,一般月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

入药部位

根茎。


性味

味苦,性温。


功效

活血化瘀,补肾壮骨,祛风止痛。


主治

用于跌打损伤,肾虚腰痛,风湿骨痛。


相关配伍

1、治跌打损伤:华南骨碎补15g,当归9g,红花6g。煎服。

2、治肾虚腰痛:华南骨碎补15g,炖猪腰子1对。内服。(1-2方出自《中国药用孢子植物》)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


采集加工

全年均可采挖,一般4-8月挖取,去净泥土,除去附叶,鲜用或晒干,或蒸熟后晒干,或再用火燎去毛茸。


形态特征

大叶骨碎补:又名华南骨碎补、高砂骨碎补、凤尾草、马尾丝、小骨碎补、硬骨碎补、木石鸡。植株高50-150cm。根茎粗壮,横生,连同叶柄基部密被亮棕色、披针形鳞片,边缘有微齿。叶近生;无毛,叶柄长30-50cm,向上光滑;叶片三角形,长、宽各约60-80cm,先端渐尖并为羽裂,先端以下四回羽状或五回羽裂;羽片有长柄,基部1对最大,长20-30cm,宽12-18cm,中部羽片逐渐变小;小羽片有短柄;末回裂片常2裂成不等长的尖齿。孢子囊群多数,生于上部分叉小脉的基部,沿末回裂片每齿上各有1个;囊群盖盅形,先端截形,有金黄色光泽。


生长环境

附生于海拔600-700m的沟谷林中树干或岩石上。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药材性状

根茎圆柱形,通常扭曲,长4-15cm,直径约1cm。表面红棕色至棕褐色,具明显的纵沟纹和圆形突起的叶基痕,并有残留的黄棕色鳞片。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略平坦,红棕色,有多数黄色点状分体中柱,排列成环,中心2个较大。气微,味涩。


相关论述

《中国药用孢子植物》:“行血止痛。用于跌打损伤与肾虚腰痛等。”

[1-2]

水龙骨目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看了又看

热门图片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查看全部+
已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