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沫蝉

沫蝉 froghopper ,半翅目沫蝉科,常见的沫蝉有红纹沫蝉和小红斑沫蝉,亦称吹沫虫(spittlebug)或鹃唾虫(cuckoo spit insect)。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沫蝉

别名:

吹沫虫、鹃唾虫

界:

动物界

门:

节肢动物门

亚门:

六足亚门

纲:

昆虫纲

亚纲:

有翅亚纲

目:

半翅目

亚目:

同翅亚目

科:

沫蝉科

总科:

沫蝉总科

简介

半翅目( 沫蝉 Homoptera)沫蝉科(Cercopidae)昆虫,约2,000种,小型,长度很少超过1.5公分(0.6吋)。后足胫节有1-2个侧刺,有2横列端刺。后足基节短而呈锥状。若虫灰白色,其肛门分泌物与腹部腺体分泌物形成混合液体,再由腹部特殊的瓣引入气泡而形成泡沫状,可使若虫不致干燥和受天敌的侵害。草地沫蝉(Philaenus leucophthalmus)外形似蛙,有灰褐色翅,善跳,分布于欧洲和北美洲。某些非洲种类常成大群,并分泌大量泡沫,从树枝上滴落犹如下雨。蔗沫蝉(Tomaspis saccharina)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是一大害虫。沫蝉属(Aphrophora)严重危害柳和松树。有一类沫蝉,其分泌物形成钙质管状,形似螺壳,一度被误认为贝类。

沫蝉 沫蝉 的种类很多,是一种身长只有六毫米的小昆虫,有些都不到 5mm大小,颜色都很朴素,生活在植物叶片上,保护色良好所以不容易发现。它常分泌一种泡沫状物,用来保护自己不至于干燥及免受天敌侵害,所以又称为吹泡虫。

沫蝉的栖息地十分广泛,遍布全球各地,但一直不引人重视。最近,英国剑桥大学的生态学家发现,沫蝉后腿内存在有大量的肌肉,就像一个弹弓,可以在一毫秒时间内释放出储存在肌肉里的能量,跳跃到70厘米的高处。这相当于人跳200米那么高。相对于自身长度而言,沫蝉的跳跃高度已经超过了先前人们普遍认同的昆虫界的跳高冠军跳蚤。

稻赤斑黑沫蝉和刘氏长头沫蝉的特征特性

稻赤斑黑沫蝉又名稻沫蝉,雷火虫。主要分布于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80年代以来,随着杂交稻的推广普及和有机氯农药停用,该虫害已呈上升趋势。刘氏长头沫蝉是近年在岳西发现危害水稻的一种新害虫。有关此虫生物学特征特性及防治方面的研究,国内尚未见报道。

沫蝉 沫蝉 2种沫蝉在海拔100-900m处都有分布,其中以400m以下最多,400-700m少见,700m以上极少见。1997年8月11日在南庄海拔400m以下各种类型的水稻田调查,稻赤斑黑沫蝉、刘氏长头沫蝉及2种混合危害面积分别占调查面积的27.8%、26.2%和23.3%。杂交水稻受害程度高于常规水稻,单季中稻受害程度重于单晚,双季晚稻次之。

2种沫蝉皆以成虫刺吸水稻上部直立叶片液汁危害。稻赤斑黑沫蝉刺吸的叶片,初期多在主脉和叶缘之间形成棱形斑,以后全叶逐渐枯黄,呈土红色。刘氏长头沫蝉危害初期多在叶尖出现,后沿叶缘迅速向下加长加宽扩展,中期除中脉绿色外全部枯黄,后期全叶枯黄,呈土红色。

1996年9月18日在南庄对受害严重的杂交中稻汕优63考察,稻赤斑黑沫蝉、刘氏长头沫蝉的被害株空壳率分别为37.3%、29.3%,比正常株增加22.6、15.5个百分点,千粒重降低11.7%、6.8%,减产30.8%、18.3%,损失很大。

有的科学家认为:沫蝉是世界上跳跃最高的动物,虽然他身体只有3毫米,但是它却能跳到70厘米,这个相当于一个人往上跳210米!竟然比跳蚤跳的都高

查看全部

形态特征

稻赤斑黑沫蝉 ①成虫:体长11-13.5mm,全体黑色有光泽。头冠不大突出,复眼黑褐色,单眼黄红色,前胸背板中后部隆起。足长、前足腿节特别长。小盾片三角形,中部有一明显的棱形凹斑。前翅乌黑,较平展,近基部有2个大白斑,近端部雄性有一个肾状大红斑,雌性有2个—大—小红斑。②卵:初产淡黄色,后期变深。扁椭圆形,长1.0-1.2mm。③若虫:5龄,1-2龄前,体色较浅,无翅芽,长1.5-5.1mm,3龄体色淡褐色,有翅芽长5.1-6.6mm,4-5龄黑褐色,中后胸两侧向后形成八字形翅芽,后翅芽超过前翅芽到达第1腹节,长6.6-10mm。

刘氏长头沫蝉 ①成虫:体长8-9mm。头胸黑色有光泽,前翅黑褐色,腹部深黄色,胸足胫节以下黑褐色。雄性头锥状强烈前伸,雌性则无。复眼紫褐色,小盾片三角形,中部隆起。前翅从爪缝下明显下陷,近基部有2个橙黄色斑,近端部有2个—大—小棒状橙黄斑。雌性体形较大,斑点颜色较深。②卵:补产淡黄色,后期变深,长0.8-0.85mm,扁椭圆形。③若虫:5龄,1-2龄全体较透明,头胸部较小,淡褐色,复眼红色,腹部大,黄白色,腹部桔黄色,长4.5-5mm,有翅芽。4-5龄,头胸黑褐色,腹部桔红色。前后翅芽相平,向后形成八字形,长5.5-7.5mm。

查看全部

生活与习性

成虫:一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缝中越冬。海拔400m以下地区5月下旬始见成虫,6月中旬至8月中旬较多见,9月下旬终见。成虫多集中于背阳、背风地或田埂边稻株的直立叶片上危害。上午10:00前一般较少活动。交尾多在下午16:00-18:00进行,此后活动频繁。成虫受惊后飞起,在不远处落下,因而其危害多集中连片。②卵:山区高差较大的梯田埂用石块砌成,成虫喜在早晨飞到背阳田埂的石块间隙中产卵,卵散产,每处3-5粒,雌虫怀卵量70-90粒。③若虫:一般在石块缝中3-15cm深的土壤内啃食草根,吐白色泡沫,由深而浅。傍晚老熟若虫爬到土面附近的草茎上,吐沫围住身体。泡沫较大,直径15-18mm,多下垂为灯笼状。天亮前若虫大部羽化成虫,上午8:00-9:00,成虫飞到附近的草丛中静状不动,下午16:00后飞入大田中,9月中下旬温度下降,若虫蜕皮速度显著减缓,多困死在泡沫中。

①成虫:多见于海拔500m以下的低山区,500m以上少见。海拔500m以下地区,成虫6月中旬始见,此后有2个发生高峰期,6月下旬至7月中旬为第1高峰期,8月中下旬为第2高峰期,10月上旬终见。成虫多集中在田埂边的稻株上刺吸上部叶片。上午栖息于稻田附近的草丛中,下午16:00后,田间虫量显著增加并频繁交尾,早晨飞到田边产卵,飞翔能力较稻赤斑黑沫蝉差,受惊后飞起。

②卵:成虫一般在田埂边产卵,卵散产,每处3-9粒,雌虫怀卵量60粒左右。

沫蝉种类多达2000余种 ③若虫:多在田埂边3-10cm处的土壤中啃食草根,经常吐白色泡沫保持身体湿润,由于这些田埂较矮,阳光容易直射埂上,加之入土较浅,因而刘氏长头沫蝉对湿度的要求比稻赤斑黑沫蝉更为严格。雨后或大雾后,田埂上泡沫数量显著增加;干旱少雨,泡沫很少或无。5龄若虫傍晚爬到杂草丛中吐沫,形成向上的圆球形,直径为8-13mm,天亮前大部蜕皮完毕,此时成虫全身桔红色,前翅透明,8:00-9:00时身体已完全变色,在泡沫上方形成一个圆孔,然后跳出在草丛中静伏,下午飞入田中。9月后蜕皮速度变慢,10月上旬大部分无法蜕皮或蜕皮后无法活动而困死在泡沫中。

查看全部

防治措施

2种沫蝉的成虫发生期长,移动迅速,农民称为“杀不死的神虫”。而其若虫发生地相对集中,抵抗力较弱,并能产生指示目标——泡沫。因此,防治上应把重点放在若虫期。

5月上旬,铲除田埂上及埂边的杂草,并拔除高大梯田埂的石缝中杂草。6月上旬在泡沫经常出现的地方,再彻底清除1次。

系统调查杂草上的泡沫,掌握若虫虫情,在其盛发期用20%叶蝉散乳油2.85-4.00ml/L药液,或25%巴沙乳油2-2.5ml/L药液,或50%甲胺磷乳油0.83-1.25ml/L药液,或80%敌敌畏乳油1mg/L药液进行喷雾。

查看全部

同翅目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看了又看

热门图片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查看全部+
已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