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南山藤

南山藤,中药名。为萝藦科植物南山藤Dregea volubilis(L. f.)Benth. ex Hook.f.[Asclepias volubilis L. f.; Wattakaka volubilis(L.f.)Stapf]的全株或块状茎。南山藤分布于台湾、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具有祛风,除湿,止痛,清热和胃之功效。常用于感冒,风湿关节痛,腰痛,妊娠呕吐,食管癌,胃癌。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南山藤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木兰纲

目:

龙胆目

科:

萝藦科

属:

南山藤属

种:

南山藤

分布区域:

台湾、广东、海…

采收时间:

全年均可采

毒性:

小毒(《毒药本…

别名

苦菜藤、团叶藤、通光散、假夜来香、各山消、苦凉菜、木通藤、双根藤、春筋藤、鸡屎藤、羊角藤。


入药部位

全株或块状茎。


性味

味苦、辛,性凉。


归经

归肺、胃经。


功效

祛风,除湿,止痛,清热和胃。


主治

用于感冒,风湿关节痛,腰痛,妊娠呕吐,食管癌,胃癌。


相关配伍

1、治慢性支气管炎:南山藤12克,野靛叶12克,哮灵草(小叶三点金)12克,岩莴苣(亦可改用岩白菜)12克,水煎服。

2、治跌打损伤:南山藤30克,野葡萄根30克,满山香30克,抽刀红30克,泡酒服。

3、治骨折:南山藤(鲜品)、乌蔹莓(鲜品)各等量,捣烂包伤处,外用夹板固定。

4、治乳汁不通:南山藤根皮15克,煮糯米稀饭吃。(1-4方出自《四川中药志》)

查看全部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30g;或研粉,每次3g,每日2-3次。


采集加工

全年均可采,切段晒干。


形态特征

粗壮大藤本。茎具皮孔。枝条具小瘤状突起。叶对生;叶柄长2.5-6cm;叶片宽卵形或近圆形,长8-15cm,宽5-12cm,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基部截形或浅心形,几无毛。伞形状聚伞花序腋生;倒垂;花萼裂片5,外面被柔毛,内面有腺体多个;花冠黄绿色,夜吐清香,裂片5裂,宽卵形;副花冠裂片着生于雄蕊背面,肉质膨胀;花粉块每室1个,直立;子房具疏柔毛,花柱短,柱头先端具圆锥状突起。蓇葖果披针状圆柱形,长达12cm,直径约3cm,外果皮被白粉,具皱纹棱条。种子宽卵形,扁平,有薄边,长达1.2cm,宽约6mm,先端具白色绢质种毛,长达4.5cm。花期4-9月,果期7-12月。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500m以下的山地林中。分布于台湾、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相关论述

《全国中草药汇编》:“清热,消炎,止吐。主治感冒,气管炎,妊娠呕吐,食管癌,胃癌,疟疾。”

[1-3]

南山藤属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看了又看

热门图片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查看全部+
已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