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生草本,根状茎木质化,稀为亚灌木,
产广西西南部、贵州南部及云南。生于山坡石山岩石隙间,海拔700-1500米。泰国北部及越南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贵州。
全草药用,治咳嗽、劳伤、痈疮红肿等症。
基本信息
多年生草本。
根状茎木质化,粗壮,长4.5-12厘米,直径4-10毫米;茎极短,长2-10厘米,密被锈色毡毛。
叶对生,密集于茎近顶端,具叶柄;叶片长圆形或狭椭圆形,长3-12厘米,宽2-5.5厘米,顶端钝,基部圆形,边缘密生小钝齿,上面密被短糙伏毛,下面和叶柄密被锈色或灰色毡毛,侧脉每边5-6对,上面不明显,下面隆起;叶柄长1.5-7厘米。
聚伞花序伞状,成对腋生,通常具5-10花;花序梗长4-8.5厘米,被锈色毡毛,果期逐渐脱落至近无毛;苞片2,卵形,长7-9毫米,宽4-6毫米,被锈色或灰色短毡毛;花梗细,长5-7毫米,被疏柔毛或近无毛。花萼5裂至近基部,裂片相等,线形,长约4毫米,近无毛。花冠狭钟形,淡紫色,稀紫红色,长约1.3厘米,直径约9毫米,外面无毛;筒短而宽,长约7毫米,直径约6毫米;檐部二唇形,上唇比下唇短,长6.5毫米,2裂,下唇长3.5毫米,3裂,裂片近相等,全部裂片近圆形,长3-4.5毫米,宽约4毫米,顶端圆形。雄蕊2,着生于花冠近基部,花丝上部膨大似囊状,具腺状短柔毛,下部弯曲变细而扁平,长4-5毫米,花药大,狭长圆形,两端尖,长3毫米,宽约1.5毫米,顶端连着;退化雄蕊2,长1.2-1.5毫米,着生于距花冠基部2毫米处。无花盘。雌蕊无毛,长约1厘米,子房狭长圆形,长约6毫米,直径约1.2毫米,花柱长4毫米,柱头1,头状。
蒴果线形,长3.5-4.5厘米,直径1.2-2.3毫米,褐色,无毛,螺旋状卷曲。
花期6月,果期8月。
在本属的国产种中,唯本种叶上面密被短糙伏毛,其它种类叶上面均疏被蛛丝状绵毛或近无毛。
生于山坡石山岩石隙间,海拔700-1500米。
产广西西南部、贵州南部及云南。
泰国北部及越南也有分布。
模式标本采自贵州。
全草药用,治咳嗽、劳伤、痈疮红肿等症。
伞花蛛毛苣苔(变种)
与原变种的主要区别:植株较高大,茎高20-30厘米,节间长,叶疏离。
产广西西南部。生于山谷、路旁及密林中岩石上,海拔210-1150米。越南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越南北部。
本种所包含的2个变种,在分布上存在着明显的地理替代,大约以北回归线为界。这种来自广西的大量标本,充分显示这种替代现象,在来宾、上林一线出现过渡类型,南部植株较高大,地上茎明显,节间长,叶片较大,这显然是伞花蛛毛苣苔(变种)。往北植株较低矮,地上茎极端缩短,叶密集,叶片较小而根状茎相对增长。
植物园创新引种植物名录:
种中文名
锈色蛛毛苣苔
引种地点
广西大新
引种时间
20050308
引种号
58801
引种材料
苗
鉴定人
赵子恩
Id
2846
栽培地点
引种过渡圃
引种数量
10株苗
栽培方式
盆栽
生长性状
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