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苏(学名:Coleus scutellarioides (L.) Benth.)是唇形科,鞘蕊花属直立或上升草本植物。茎通常紫色,叶片膜质,其大小、形状及色泽变异很大,边缘具圆齿状锯齿或圆齿,色泽多样,有黄、暗红、紫色及绿色,两面被微柔毛,叶柄伸长扁平,轮伞花序多花,花多数密集排列成简单或分枝的圆锥花序;花梗与序轴被微柔毛;苞片宽卵圆形,花萼钟形,萼檐二唇形,花冠浅紫至紫或蓝色,冠筒骤然下弯,冠檐二唇形,花丝在中部以下合生成鞘状。花柱超出雄蕊,花盘前方膨大。小坚果褐色,具光泽,7月开花。
全国各地园圃普遍栽培,作观赏用。自印度经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至波利尼西亚,其他各地亦见栽培。模式标本采自印度。
(概述图参考来源:中国自然标本馆)
基本信息
直立或上升草本。茎通常紫色,四稜形,被微柔毛,具分枝。
叶膜质,其大小、形状及色泽变异很大,通常卵圆形,长4-12.5厘米,宽2.5-9厘米,先端钝至短渐尖,基部宽楔形至圆形,边缘具圆齿状锯齿或圆齿,色泽多样,有黄、暗红、紫色及绿色,两面被微柔毛,下面常散布红褐色腺点,侧脉4-5对,斜上升,与中脉两面微突出;叶柄伸长,长1-5厘米,扁平,被微柔毛。
轮伞花序多花,花时径约1.5厘米,多数密集排列 成长5-10(25)厘米、宽3-5(-8)厘米的简单或分枝的圆锥花序;花梗长约2毫米,与序轴被微柔毛;苞片宽卵圆形,长2-3毫米,先端尾尖,被微柔毛及腺点,脱落。花萼钟形,10脉,开花时长2-3毫米,外被短硬毛及腺点,果时花萼增大,长达7毫米,萼檐二唇形,上唇3裂,中裂片宽卵圆形,十分增大,果时外反,侧裂片短小,卵圆形,约为中裂片之半,下唇呈长方形,较长,2裂片高度靠合,先端具2齿,齿披针形。花冠浅紫至紫或蓝色,长8-13毫米,外被微柔毛,冠筒骤然下弯,至喉部增大至2.5毫米,冠檐二唇形,上唇短,直立,4裂,下唇延长,内凹,舟形。雄蕊4,内藏,花丝在中部以下合生成鞘状。花柱超出雄蕊,伸出,先端相等2浅裂。花盘前方膨大。
小坚果宽卵圆形或圆形,压扁,褐色,具光泽,长1-1.2毫米。花期7月。
小五彩苏 五色草(广东澄迈),假紫苏(广东澹县),洋紫苏、苛留香(广东阳江),金钱炮(广西)
该变种与五彩苏不同在于花萼上唇中裂片比下唇短。
分布于中国台湾,广东,广西,福建;菲律宾也有分布。生于溪旁、路旁、旷野、山谷、山地及田野的草丛或林中。模式标本采自菲律宾吕宋。
分布于中国云南南部(澜沧,勐往),海拔730—800米的缅寺有栽培。自印度经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东达伊里安岛,菲律宾至波利尼西亚均有栽培或逸生,中国大城市亦普遍栽培。作观赏用。模式标本采自印度
叶有黄、红、紫、绿诸色,叶面作丝绒状,颇美观,故庭园寺院多栽培以作观赏用。
叶:消炎,消肿,解毒。用于蛇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