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梢蛇又名乌蛇、青蛇、乌风蛇、乌梢鞭、乌药蛇、黑乌蛇、黑花蛇、水律蛇、剑脊蛇、一溜黑等,为游蛇科动物 。
基本信息
其体形较大,无毒,蛇体全长2.5m以上,一般雌蛇较短,眼睛较大,鼻孔大而椭圆,位于两鼻鳞之间;上唇鳞有8枚,其4、5枚入眼,下唇鳞9~11枚,第6枚最大;颊鳞低矮,1枚,眼前鳞1枚,上缘包至头背,颞鳞前后各2枚;背鳞前段16行,后段14行,背脊中央2~4行起棱;腹鳞186~205枚,尾下鳞105~128枚,肛鳞2枚;体呈青灰褐色,各鳞片的边缘呈黑褐色;背中央的2行鳞片呈黄色或黄褐色,其外侧的2行鳞片则成黑色;上唇及喉部淡黄色,腹面灰白色,其后半部呈青灰色 。
生活在丘陵地带,以蛙类、蜥蜴、鱼类、鼠类等为食,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 。
乌梢蛇对场地湿度及其环境的变化比其他蛇类更敏感,喜暖厌寒、喜静厌乱,养殖乌梢蛇时一定要最大限度的予以满足。乌梢蛇同其他蛇类一样,亦有冬眠习性。每年的秋末冬初,当外界气温降至15℃左右时,该蛇便本能地入洞蜷曲成团、蛰伏冬眠了。整个冬眠期长达6个月之久,期间不食、不动、不排泄、不蜕皮,主要靠体内储存的脂肪来维持生存的最低水准。该蛇的耐饥力很强,可以几个月甚至1年不吃也不会死亡 。
药材呈圆盘状,盘径约16cm,表面黑褐色或绿黑色,密被菱形鳞片。背鳞行数成双,背中央2~4行鳞片强烈起棱,形成两条纵贯全体的黑线。头盘在中间,扁圆形,眼大而下凹陷,有光泽。上唇鳞8枚,第4、5枚入眶,颊鳞1枚,眼前下鳞1枚,较小,眼后鳞2枚,脊部高耸成屋脊状。腹部剖开边缘向内卷曲,脊肌肉厚,黄白色或淡棕色,可见排列整齐的肋骨,尾部渐细而长。尾下鳞双行,气腥,味淡,乌梢蛇饮片呈段片状。表面黑褐色或绿黑色,密被菱形鳞片,脊部高耸成屋脊状。腹部剖开边缘向内卷曲,脊肌肉厚,可见排列整齐的肋骨,切面黄白色或灰棕色 。
伪造的乌梢蛇多为圆盘状或切成段状,体态多丰满,它的外观与乌梢蛇类同,但看其横断面可发现无脊肌和肋骨,内容物多为棕黄色、棕褐色或黑褐色,包裹2~4条不等的脊椎。将其入水浸泡数小时,蛇皮与内容物即分离,内容物渐溶化。将内容物装片,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大量糊化淀粉粒团块或淀粉粒。这种伪造的乌梢蛇,蛇皮是乌梢蛇的皮或其他蛇皮,加入一些淀粉、沙土等,人工加工盘成圆盘状或切制成段状 。
乌梢蛇从孵出到性成熟一般需经过2.5~3.5年时间 。
每年春末夏初,当外界温度升高到20℃左右时,乌梢蛇结束冬眠,出来活动配种。交配时,雄蛇、雌蛇相互缠绕,头部抬起。交配时间10~60分钟。一般雌蛇配种后不再接受交配,雄蛇则可与多条雌蛇交配 。
雌蛇配种后约经41天开始产卵,产卵期约为2个月,每次产卵15枚左右。乌梢蛇的卵呈椭因形,两头较钝,乳白色 。
乌梢蛇为卵生繁殖,野生状态下的乌梢蛇卵孵化期为50~70天。人工孵化时,温度控制在28~32℃,相对湿度在75%~80%,孵化时间50天左右 。
刚孵化出来的乌梢蛇幼蛇,体长约10厘米,1周内可不必喂食,幼蛇可靠消耗自身体内贮藏的卵黄维持需要,1周后可适当饲喂一些易于消化的食物如黄粉虫、蝌蚪、碎肉等,1个月后,可喂一些小青蛙、乳鼠、泥鳅等。同时,蛇场温度保持在25℃左右,相对湿度在80%左右 。
提供营养丰富的食物,创造适宜蛇生长的环境,是养殖蛇的关键所在。乌梢蛇喜食的食物较多,如蛙类、鼠类、鱼类等。饲喂时,应根据蛇的大小,投喂不同的量,一般每3~5天投喂1次。如缺乏活体食物时,可投喂人工配合的食物,如新鲜的肉类和干净新鲜的畜禽屠宰下脚料,但最好每天投喂1次,以避免由于投喂太多,蛇采食不完而造成的食物腐败。或者,由于投喂量少而造成蛇的争食,以强欺弱,弱蛇吃不饱,影响其生长发育。乌梢蛇抗饥饿的能力极强,如只供水,几个月不供食,也不会饿死 。
蛇是变温动物,当外界气温降到15℃左右时,乌梢蛇即入洞冬眠。人工养殖时,可将数条蛇集中在一起冬眠,不仅可使蛇体周围温度提高1~2℃,而且还便于群蛇结束冬眠出蛰后交配繁殖。蛇冬眠时,不食不动,无防御能力,主要靠消耗储存在体内的营养物质来维持机体需要。要认真做好管理工作,防止蚂蚁、老鼠及蛇的其他天敌的侵扰,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
蛇窝应干燥、忌潮湿,必须有良好的保湿,必须有良好的保温性能,窝内温度宜保持在6~10℃,湿度宜在50%~60%之间。冬眠期间除定期检查窝内的温、湿度变化情况外,还应定期检查蛇体的健康状况。如发现病蛇或不理想的蛇,应及时隔离治疗,以免相互传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