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木蓼(Atraphaxis bracteata A. Los.), 属灌木,民勤治沙试验站76年引种,82年开展造林中间试验,在沙区表现良好,是继梭梭之后的又一种较为优良的固沙树种,适宜我省河西走廊各沙区推广应用。
基本信息
直立灌木,高1-1.5米。主干粗壮,淡褐色,直立,无毛,具肋棱多分枝;枝延伸,褐色 ,斜升或成钝角叉开,平滑无毛,顶端具叶或花。托叶鞘圆筒状,长6-8毫米,膜质,上部斜形,顶端具2个尖锐牙齿;叶革质,长圆形或椭圆形,当年生枝上者披针形,长1.5-3.5厘米,宽0.8-2厘米,顶端钝,具小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边缘微波状,下卷,两面均无毛,侧脉明显;叶柄长1.5-3毫米,无毛。总状花序,顶生,长2.5-6厘米;苞片披针形,长约4毫米,上部者钻形,膜质,具1条褐色中脉,每苞内具2-3花;花梗长约4毫米,关节位于上部;花被片5, 绿白色或粉红色,内轮花被片卵圆形,不等大,长5-6毫米,直径7-8毫米,网脉明显,边缘波状,外轮花被片肾状圆形,长约4毫米,宽约6毫米,果时平展,不反折,具明显的网脉。瘦果卵形,具三棱形,长约5毫米,黑褐色,光亮。花果期6-8月。
耐旱,抗寒,尤抗风蚀、沙埋,凡沙质地、流动沙丘以及河床上均见生长。生流动沙丘低地及半固定沙丘,海拔1000-1500米。
产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乌审旗及伊克昭盟展旦召)、宁夏(灵武及中卫)、甘肃(肃南)、青海(海西)及陕西(神木)。蒙古也有。
沙木蓼花初开时鲜红,形若荞麦花。花为蜜源。嫩枝是羊、骆驼的好饲料。
用种子或扦插繁殖
沙木蓼和沙枣对地下水位变化的生理生态响应
在甘肃民勤沙生植物园内,研究了两种优势旱生植物沙木蓼(Atraphaxis frutescens)和沙枣(Elaeagnus angustifolia)的光合生理等特性对不同地下水深度(1.4-3.4m)的响应,结果表明:1)地下水深度的变化导致了这两种旱生植物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E)、气孔导(Gs)、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叶绿素a、叶绿素b的比值,光量子效率、CO2羧化效率等的显著变化;2)两种植物均能较好地适应地下水深度为3.4m的水分胁迫;3)两种植物对地下水深度变化的适应方式略有不同,沙木蓼主要通过一定程度地净光合速率的降低。并保持一定的水分利用率来适应干旱,而沙枣则通过净光合速率的较大幅度降低以增加其水分利用率来适应干旱;4)地下水深度的变化并未导致两种植物光合作用适宜温度的明显变化,但却引起了在适宜温度下净光合速率的显著下降,沙棘是非豆科固氮植物,两者的差异是否与固氮作用相关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优良沙生灌木林营造项目通过验收
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和国家林业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共同完成的国家林业局重点科研项目“毛乌素沙区优良沙生灌木林营造技术试验示范”项目,2月24日在陕西杨凌农科城通过了国家林业局委托组织的成果验收。 据了解,经过项目组科研人员四年的努力,项目取得了可喜成果:
一是对7种灌木树种的叶片解剖结构抗旱性分析、抗旱水分生理、干旱胁迫下抗氧化保护系统和渗透调节物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为灌木树种造林提供了基础研究数据。
二是对柠条、毛条、杨柴、花棒、沙木蓼等5种灌木固沙植物群落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进行了系统分析,阐 明了5种灌木树种的生长发育与群落内土壤水分动态的关系。
三是应用综合排序方法从群落的稳定性程度、固沙作用和经济效益三个方面对柠条、毛条、杨柴、花棒、沙木蓼等5种人工固沙植物群落进行了分析,表明在春季极端干旱条件下杨柴群落是毛乌素沙区流动和半流动沙地上较稳定的植物群落;柠条群落是毛乌素沙区固定和半固定沙地及干滩地上较稳定的植物群落。四是总结出了柠条、毛条、杨柴、花棒、沙木蓼等5个灌木树种的配套栽培技术。
项目组应用该技术在陕西定边县周台子乡营造试验林50亩、示范林550亩;造林成活率在85%以上,经翌年补植保存率在95%以上;现已郁闭成林,生长旺盛。